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7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自查报告 > 文章内容

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7篇)

2024-08-27 18:48: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理学开题报告范??理学是?门研究?类?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实践)性。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种?字说明材料。这是?种新的应?写作?体,这种?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产?的。?理学开题报告范?1  ?、课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氛也同样笼罩中?学校园。

  家长的“望?成龙”、“望?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法,??追求分数;学???能?、?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和青春的孩?们,背负着成年?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天的学校?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们都在悠闲?在地欣赏电视节?,???的孩?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开始厌学,有些孩?因为不堪忍受?

  逃学拒学,有些孩?甚?以?杀的?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

  对学?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给他们??蔚蓝的天空。  ?、研究的?的和意义?、研究的?的和意义  ?的:厌学是?前中?学?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理疾病之?,是导致辍学

  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往往学习?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恨书、恨?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提到学习就恶?、头昏、脾?暴躁甚?歇斯底?。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理、?理健康具有极?的危害性。  本课题研究的?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学?厌学现象进?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限度地提?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健康发展,全?提?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

  2、班主任?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之间、??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法更得当,与??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有所提?。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法,调动学?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式、教师的教学?法、班主任的育?之道为辅,多渠道、全?位地去了解学?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法帮助厌学学?更好地学习,健康全?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全?分析,包括学?的?理特点和?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因素,透过各种

  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积

  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的?格,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原则要求教师运?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地看待某些表?现象或?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理机制的运?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理学?法和技术的使?,?要综合运?多种学科的?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量予以纠正。?理学开题报告范?2  论?题?:主观幸福感研究论?题?:主观幸福感研究

  (?)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古?今?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们?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们??状况,?活质量都有影响,甚?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向从?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群发展,在理论??,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编问卷进?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篇《?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阶段主要是集中在??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较不同?群幸福感;第?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整合,  形成了以?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评价为主,并兼顾负?指标的新格局。

  (3)本?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就是?个因??异的主观感受,本?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研究?群的范围,?到,?到农民??都应有所研究。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从研究?法上,我们应当??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具,还是测验?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化,规范化,科学化。

  (?)论?主要内容及写作?纲

  1.论?主要内容  本?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理?预领域来促进?们的幸福?活,研究如何提?幸福感。

  2.写作?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理学动态,1996(41)

  ②叶亦乾

  《普通?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中国?理卫?杂志,20xx

  ④吴明霞:30年来西?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理学动态,20xx

  ⑤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陆、?港和美国?学?主观幸福感?较[J].?理学探新,20xx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理卫?评定量表?册.中国?理卫?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个??标、?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项纵向研究.华中师范?学:,20xx

  ⑩张?.社会?持?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东师范?学:,20xx

  (四)研究?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络搜集了?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20xx年12?20??20xx年12?30?查阅?献、选题。

  (2)20xx年1?1??20xx年1?11?完成开题报告,并交?师修改。

  (3)20xx年1?12??20xx年1?22?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初稿

  (4)20xx年1?23??20xx年1?30?完成?搞,并交指导?师修改。

  (5)20xx年1?31??20xx年2?15?完成论?。

篇二: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学开题报告三变量

  在心理学研究中,三变量是指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变量或因素。这三个变量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研究三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变量对彼此的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研究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例子中,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分别是三个不同的变量。我们可以探究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例子中,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就构成了一个三变量的研究模型。

  三变量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常见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研究等。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收集与三个变量有关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三变量研究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三个变量之间的研究目的和假设。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还是探索一个变量对其他两个变量的影响。其次,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最后,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解释。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三个变量关系的结论,并解释这些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

  总之,三变量研究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变量对彼此的影响,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进行三变量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三: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以下是心理学研究生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题目:小学生快乐感调查研究

  1.1国外的研究综述

  1.1.1由边沁开始的快乐与功利研究

  英国伦理学家洛克和边沁是其中坚代表,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由于伦理学的学科使命与问题意识,使得伦理学家把快乐与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判断相联系。伦理学的这一道德追问与价值联系,使得哲学中的快乐演绎成为伦理学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这就是功利主义的行事原则。[1]1.1.2经济学关于快乐与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经济学中,把快乐概念引入经济学。快乐——效用度量问题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论。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最大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把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界定为效用。[2]杰文斯把劳动定义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负效用,劳动收益得到的快乐则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产生的快乐)等于边际成本(即由劳动

  -1-

  产生的负效用:痛苦)来决定。[3]在经济学中,快乐概念转化为“效用”,用以解释人类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选择行为。从而可见,经济学中效用概念的本质涵义仍然是快乐,快乐即效用。[4]1.1.3心理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测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快乐是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主观性评价与情感性反应,即主观幸福感。[5]由于其注重个体行为心理研究的学科特征,使快乐研究进一步转向主观分析,并突出对快乐的个体心理感受———情感与认知的研究。与之相应,心理学家们更愿意以“幸福”来表征快乐。一些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指人们的良好的生活与行为状态,是人合理地节制感性欲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格、理性不断完善的活动。[6]1.1.4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测量

  社会学领域关于快乐与幸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测量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过程。

  社会学家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乐。因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快乐的状态,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社会学家对快乐的研究是以人群对社会状况的“认可”即满意程度为注意点的。[7]

  -2-

  1.2国内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开调查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因此研究以人们的主观态度资料为基础从22个方面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从个体生活的13个方面探讨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南所做的这两次研究侧重于生活满意具体领域的分析及与社会指标关系的探讨,为我国社会学领域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综观国内外关于快乐指数的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关于快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说明快乐对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快乐是最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满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状况最终都是以主体自身愉悦、快乐的内心体验为根本尺度的。

  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身心体验。事实上,快乐虽然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但这种个体体验与感受决不是“主观随意”的。其实,不同的人对外物的刺激回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对快乐的体验不同。本人认为,快乐是人们主客观统一性的产物。快乐是一种通过外物的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并且通过主题评价,它随主体身心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3-

  由于快乐最终是通过主体感受的,因此快乐指数又称主观快乐感,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人们的主观快乐满足程度。[8]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外界对主体的作用。

  2选题原因及意义

  2.1选题的原因

  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为其继续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未来的人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质教育口号下,孩子们是否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快乐与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现在的生活以及学习,甚至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作为未来祖国的培养人才,小学生的快乐、快乐感受与快乐指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在东环小学实习期间,班上的敖文清同学是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女孩,开题报告《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在她的脸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烂漫的笑脸,看不到孩子们童年时代所应有的快乐。她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经常嘲笑她不写作业的行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呢?”她闷闷不乐地回答:“不想写,我后妈不帮我在作业上签字。”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多了一份伤感,而少了一份快乐,我想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原因,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我编制了《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题目涉及可能影响小学生快乐的9个因素(亲

  -4-

  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选题的意义

  此研究是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手段来来探究小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而测算出小学生快乐指数。对于当代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实证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

  (1)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探究,是检测小学生精神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测量与分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快乐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掌握小学生的快乐状况,能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3)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积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行快乐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研究的构想

  3.1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快乐的研究评述。

  (2)小学生快乐的研究现状。

  (3)对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

  -5-

  果。

  (4)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小学生快乐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小学生快乐的根源。

  (5)根据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以及学生的心里特征,探索和谐、健康、完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据研究的结果现实,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小学生的快乐问题,净化小学生生活中的周边环境。

  3.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2.1对象

  调查选取玉林市及乡镇两所小学两个班级四年级共110名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7份。

  3.2.2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编《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分别对玉林市东环小学和桂平市油麻镇中心小学两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9个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每道题采用李克特氏5点尺度计分的方法,学生从中选择一项符合自己的答案,统计时各项赋分分别为5、4、3、2、1。因此,本问卷关于快乐体验满分为100分,表示很快乐,最低分为20分,表示很郁闷。

  (2)文献研究法

  -6-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3)访谈法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编制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

  3.2.3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2.4研究假设

  (1)父母的不同职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式影响学生快乐感的主要因素。

  (2)儿童的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3)城乡学校学生的快乐感现状不同。

  (4)调查问卷中的9个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4研究的创新点

  (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在汲取国内外有关快乐指数、快乐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快乐的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制而成的《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编制问卷采用了专家评判法,同时征询了小学教师的意见以及吸取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些题目是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的,保证小学生看得懂,能够测量出小学生的快乐感。

  (3)本问卷以玉林市城乡两所小学的四年级两个班级的110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研究的进程

  -7-

  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阶段:XX年6月至XX年5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6月至XX年11月)(1)选择研究课题。

  (2)编制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2月至XX年1月)(1)选择毕业论文导师。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3)完成调查问卷统计。

  (4)开题报告会。

  (5)上交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论文撰写、修改(XX年1月19日至XX年5月14日)(1)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论文评阅、答辩资

  -8-

篇四: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一、研究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在开题报告中,首先需要介绍研究所在的背景,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引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说明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明确研究问题是任何一项研究的起点。在制定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时,需要结合研究的具体问题和目的,明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可以选择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机制,以及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焦虑症的发展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介绍研究方法时,需要包括研究设计、实验设备、数据采集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等内容。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室观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认知过程和情绪反应。还可以选择心理学相关的量表和测试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揭示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趋势。

  四、实验流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实验流程的规划是十分关键的。实验流程需要体现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充分考虑被试者的安全和隐私。在进行实验前,需要进行患者的初步评估和筛选,确保实验对象的符合研究需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和环境,避免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研究结论。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

  心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需要详细描述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如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需要借助图表和统计图形直观展示数据结果,比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清晰和直观。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也要运用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处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讨论和展望

  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未来展望。在讨论环节中,可以总结研究的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释和启示。还可以探讨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和社会意义的影响,为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提供建议和展望。可以探讨焦虑症的干预策略和个性化治疗方法,为精准医学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涉及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目的、研究方法、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以及讨论和展望等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和

  详细阐述技术路线,可以为心理学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促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示例:

  一、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学科,具有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实验、调查、临床、非临床等众多技术路线。在开题报告中,明确的技术路线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将针对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二、实验设计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可以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双盲对照实验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等多种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需要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可控性以及实验变量的选择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数据的收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观察、脑电图等多种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使用SPSS、MATL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如t检验、ANOVA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者还可以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主题分析等。

  四、技术工具的使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更好地获取和处理数据,研究者需要掌握一些技术工具。如使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脑电图的测量,使用眼动仪进行实验观察等。还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

  五、数据验证与结果解释

  在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完成后,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和结果进行解释。验证方法可以包括实验重复性验证、相关性验证等。对结果的解释需要与理论相结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同时也需要避免片面解释和盲目推断。

  六、结论与展望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决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和成果的有效性,因此研究者需要对技术路线进行仔细规划。合理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有效的技术工具使用以及数据验证与结果解释都是关键的环节。研究者还应该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作出贡献。

  七、结语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它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者需要对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仔细考量和规划,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有效实现。希望本文能够对心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有所启发和帮助,为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示例:

  一、引言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因为心理学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指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开题报告起着指明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重点的重要作用。本文将论述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希望能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二、技术路线的概念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是指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选取的研究方法、工具和步骤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划。技术路线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因此对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的设计至关重要。

  三、确定研究主题

  在进行心理学研究前,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以是某一特定心理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某一心理问题的解决。确定研究主题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确保研究的新颖性和重要性。

  四、设计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主题后,就需要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不同的研究主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

  五、收集数据

  在研究方法确定后,就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实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要求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六、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完毕后,就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数据分析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七、撰写报告

  数据分析完成后,就需要进行报告的撰写工作。报告的撰写需要将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内容合理组织和阐述。报告的撰写需要符合学术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

  八、讨论和建议

  除了研究结果的呈现,报告还应该包括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和相应的建议。讨论部分需要对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建议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应用建议。

  九、总结

  技术路线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旨在评估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只有通过总结评价,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路线的设计水平。

  十、结语

  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的设计对于研究的成败至关重要。合理的技术路线设计能够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高研究的实际价值。希望本文所论述的技术路线能够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第四篇示例:

  一、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智活动及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广泛而复杂。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心理学研究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就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展开讨论,探索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先进技术,并指出其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二、神经影像技术

  神经影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成像手段来观察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电生理学技术、脑电图(EEG)等。这些技术能够让研究者直观地观察到大脑在不同任务下的活动情况,从而深入探究大脑活动与行为、认知等之间的关系。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神经影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三、生理数据采集技术

  生理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反馈技术、心率变异性分析、皮肤电反应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被试者在实验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数据,进而分析被试者的心理状态。比如心率变异性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情绪调节和心理压力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而皮肤电反应可以用来研究情绪反应等。这些生理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心理学研究的数据来源,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出一种仿真的环境,使研究者可以对被试者进行更加真实的心理实验。在焦虑症治疗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焦虑情境,帮助患者进行暴露治疗。在心理学研究中,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用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实验环境更加符合被试者的实际生活情况,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五、大数据分析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研究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心理学研究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实现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六、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理学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拓展。在今后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我们揭开心理活动奥秘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数据支持。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技术手段是心理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和条件。希望本文探讨的心理学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能够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研究者能够更好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深入开展心理学研究工作。

篇五: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学校代码: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及实施计划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培养类型

  非全日制

  专业领域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年

  月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说

  明

  一、培养类型是指:全日制教育硕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

  三、本表一式四份,二份交学院,一份由指导教师保存,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由所在学院于第三学期初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由所在学院于第五学期初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

  五、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应及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一、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乖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形式

  专题研究

  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

  其他

  √

  1.选题的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很多父母和老师习惯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甚至把“乖孩子”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听话教育”始终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当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无论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如何,似乎只要听话,就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被评价为“乖孩子、好孩子”。然而,听话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吗?新华网报道,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被曝光,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所幼儿园小班21名儿童,均被老师不同程度地殴打,被打的部位包括头、背、膝盖和小腿,孩子们挨打之后还被威胁不能告诉家长。这些孩子的“听话、乖”让人心疼、难受。韩国“岁月”号客轮失事事件中,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按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该教育孩子绝对服从老师、长辈或权威的指令,还是质疑不合理的要求?长期以来,“听话的乖孩子”总会得到人们的喜欢,得到更多的夸奖。我们要求孩子听父母老师的话、不违逆大人、对成人的命令深信不疑地服从,但这却违背了孩子的本性。因为孩子在稍微懂事之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却又强迫自己要听话,要做个父母眼中“乖孩子”时,孩子就只好压抑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成为一个“乖孩子”,这会导致孩子出现内在的分裂,一边是父母老师的要求,一边是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当这两者出现矛盾冲突时,孩子若一味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而迎合顺从父母老师的需要,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普遍对那些后进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关注比较多,更多地认为他们存在问题,需要关注和进行教育转化,而对于乖孩子,他们会更多地觉得他们懂事、听话,他们不容易犯错,他们各方面都表现不错,他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操心,甚至他们常常被老师和家长作为教育顽皮孩子的好榜样,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和父母都普遍对“乖孩子”的关注比较少。但近年来,“乖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众人眼中的“乖孩子”反而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出乎意料的行为或举动,如因为父母批评几句而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游戏,厌学,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传统的以“乖孩子”作为“好孩子”教育标准的模式己经受到争议。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照、父母的欢心,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心身健康的孩子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乖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良性运行,而且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乖孩子”的心理上的偏差,不仅反映了孩子自身在人格上的问题,也折射出了我们在社会要求、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机制上存在的偏差,本研究拟通过关注“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心理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解析其形成的原因,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体系。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探讨“乖孩子”背后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探讨对其进行有效教育引导的策略,有利于促进“乖孩子”的教育理论的完善。

  (2)“乖孩子”作为特殊社会群体,同时也是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乖孩子”背后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必然会丰富和充实现有教育理论。

  (3)对“乖孩子”心理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论文研究成果对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理论的研究,也都具有完善和丰富的作用。

  1.2.2实践意义

  (1)通过对“乖孩子”背后心理问题的探讨,促进家长和老师关注被忽视的“乖孩子”群体,促进家长和老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思维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这部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深入分析“乖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是为了有效解决“乖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把握“乖孩子”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在实践转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这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如何在现实中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乖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解决这部分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论文研究成果将会在实践中促进“乖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矫正提供借鉴和参考,使“乖孩子”自觉改变自我成为可能。

  2.文献综述

  2.1乖孩子

  2.1.1“乖孩子”的定义

  在新华字典中“乖”有两种基本解释:一是不顺,不和谐的意思。二是机灵,伶俐,如乖乖、乖巧,乖顺。在我国“乖孩子”多指小孩子表现好,听从教管;顺从,听话「在线新华字典,2007]。儿童在家庭中,如果在学习、勤劳、懂事三个方面有好的行为表现,并且能够较多的顺从、孝顺父母,就会被父母评价为“乖孩子”[丁浙英,2008]。综合以上观点,将“乖孩子”定义为,在家庭和学校中,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管教,顺从父母老师的指令和安排,在学习上态度认真端正,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纪律,在家能积极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校能积极参与班级劳动,对人有礼貌,会较多地考虑别人的需要,很少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负面情绪。

  2.1.2“乖孩子”的行为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乖孩子”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1)顺从表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只要是大人说的话,孩子就得认真听,大人提的要求,孩子就得绝对服从。顺从是“乖孩子”最突出的行为表现。尊师重道是被公认的美德,家长普遍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因此,孩子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往往把老师的话奉为绝对权威,很多孩子“唯师命是从”,听老师的话胜过听家长的。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的一般趋势却是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是一个好孩子”[张丽,2005]。Parpal和Maccoby等人提出:“顺从是指儿童对父母要求的服从”[陈会昌、夏美萍,2006]SusanCrockenberg则认为,儿童遵从父母的命令和要求,做出与其一致的行为就是顺从行为。虽然这些界定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正如Kopp指出的,“顺从包括对成人要求的积极反应,或是长久的遵守一系列的规则”。即强调儿童对成人命令或要求的听从、执行和配合。

  互惠理论认为顺从有两种,一种是以互惠为基础的“接受性顺从”,另一种是“情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境顺从”[Maccoby&Martin,1983],此时儿童的顺从是出于情境的压力,如父母施以惩罚的威胁或许诺给予奖励等。对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其与父母(特别是母亲)控制关系入手。考察父母的控制类型、父母的态度、情绪情感在顺从情境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母亲过度控制,儿童可能会对此产生消极的反应[Julia,Molly&Cynthia,1997]。提出要求时的情境所具有的情绪氛围以及要求者和儿童之间关系所具有的情绪特征都能影响顺从。由于父母和儿童间的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Kochanska,1997],儿童本身的一些气质特点也会影响父母的反应或是决定顺从的类型。这些研究从儿童的反应性、活动水平、畏惧感、努力控制方面考查,结果表明儿童气质、母亲控制、儿童顺从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儿童的气质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一个调节的作用,影响母亲的控制策略和儿童的顺从类型[Ujile,1997]。跨文化研究发现,日本和西方文化背景下自主性要求、反抗、自我发展等行为的表现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Ujile,1997]。陈欣银等人在对中国和加拿大儿童的实验室观察研究后得出:中国儿童在自愿顺从上高于加拿大儿童,而加拿大儿童在情境顺从和反抗上要多于中国儿童。这可能是由于西方家长教育儿童协调个人需要和他人需要,而东方家长更多要求儿童学会自控,学会关心集体的利益[陈会昌、夏美萍,2006]不顺从的研究。随着对顺从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儿童不顺从行为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起初,不顺从被父母视为儿童最严惩的行为问题之一[Forehand,1977]。Patterson认为早期的不顺从易使儿童在与家庭成员交往时受压抑、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违法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Patterson,1982]。但是我们知道来自正常家庭的儿童也表现出很多不顺从,有报告显示10-11岁男孩的不顺从率为40%-50%[Patterson&Forgatch,1987]。这就很难说不顺从是儿童期的机能障碍。同时,有研究表明不顺从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1)儿童在亲子关系中坚持自己的自主性;(2)儿童发展了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自主性的社会技能和策略[Kuczynsiki,Kochanska,Radke-Yarrow&Girnius-Brown,1987]

  (2)懂事表现

  懂事的基本解释是了解别人的意图或明白事理。懂事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懂事,是指脱离幼稚,懂得人事;广义的懂事,则是指通晓事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人生事务和人际关系,即知道应当怎样做人。大人嘴里的“懂事的孩子”,通常是那种对大人言听计从的孩子,他们严格遵守家长、教师订立的规矩,身体力行。他们就算成绩不是最优秀,学习态度也非常端正,常常成为老师为其他小伙伴树立的榜样。因为“懂事”,这样的孩子常常会陷入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泥潭难以自拔。为了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赞美,他们就算处于众所周知的“青春反叛期”,也会表现得过分顺从。他们会把对家长的不满压在心里,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的不满情绪。太“懂事”的孩子由于整个童年期乃至少年期,都处于成人信条的“阴影”中,渐渐只能定格在墨守成规的人生道路上难以突破。他们长大后仍会显得有几分天真幼稚缺乏创新能力,最大特点就是“人云亦云”,他们甚至还可能缺乏健康人格。

  因为刻意追求成功,“懂事”孩子心理压力很大,长此下去容易缺乏自信,意志消沉,脾气暴躁,各个方面的进取心都可能遭到干扰乃至扼杀。为求成功,他们往往在学习时过度透支体力和脑力,再加上沉重的心理压力,极可能引发各种没有明显病因的症状,其中包括头痛、肚痛、疲乏、消化不良、血压升高、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神经官能症和心理疾患。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本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立个性的必经之路。但太“懂事”的孩子,刻意压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也压抑了正常的心理发育,他们的“叛逆期”可能会姗姗来迟甚至从不出现。这些孩子在性格脾气、行为准则上,有时可能跟大多数小伙伴“格格不入”。比如:有的喜欢以“小老师”自居,老师不在场时爱对同学们发号施令;有的喜欢打“小报告”;有的自以为是,看不起小伙伴的“傻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帽”表现。长此下去,他们可能明显不合群,朋友也很少,早早就有了成年人才有的世故或孤傲的心态。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极可能隐藏着“自己不被理解”的“苦衷”,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性格怪诞或扭曲。美国的一些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提醒说,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更容易患上各种没明显病因的疾病,早熟少女甚至更易遭受性引诱而致“早孕”。

  (3)孝顺表现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晋代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自汉朝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能否尽心孝敬父母,顺从父母,关心父母,让父母省心,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也成为了“乖孩子”的重要表现之一。

  (4)学习表现

  学习表现也是“乖孩子”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优秀,即使“乖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端正的,他们会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不违反课堂纪律。他们会把课余时间更多地放在学习上,而不是玩耍上。对“乖孩子”学习表现的重视程度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系:(1)与传统文化有关,如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某种职业上,选择面窄。中国父母认为学业成绩好,找到好工作,求得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就是学业成绩优秀,能考上好学校,能获得高学历[黄河清,2003]。再也可能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现实生活中,儿童往往也能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一俊遮百丑”。

  2.1.3“乖孩子”的文化背景

  “乖”与“不乖”是我国特有的对孩子表现的评价,有时甚至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我国老师和家长特别地偏爱“乖孩子”,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的。

  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对中国传统基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为子纲,父不正,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三纲之观念来自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在道德层面,要求个体遵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父慈、子严、兄爱、弟敏”等伦理规范要求自己。这无形之中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奴性。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弟子规》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弟子规》中也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中国以河谷平原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及随之而来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活动,使中国人呈现出温和、持中,思维方式较封闭、保守,易顺从的特点[高殉,2008]。在社会上听从国家,在家庭中听从尊长,从整体上讲二者又是一致的。顺从成了中国人的特色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应以顺为先。这无形之中忽略了孩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就是两个字“听话”[张丽,2005]。

  2.2心理问题及产生机制

  所谓心理问题是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个体神经、生理变化、外界刺激或认识偏激而引发的在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各种心理失衡状态和异常现象。在康静梅等人的研究中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体在应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内在心理状态。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个体需要与个体认识到能满足需要的现实间的差距。当这种差距拉大,个体心理问题的强度也就相应增大,当然,人的需求往往不止一个,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方面心理问题的总和。导致心理问题原因有公认的生物性、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心理问题同样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因为社会环境刺激虽然要通过人的一定认识(即心理过程)才能发挥作用,但一切心理过程都脱离不开无所不在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滋养与培植。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心理问题。由于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既意味着问题,又隐含着机遇:顺利解决问题,并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就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反之,如果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影响对社会的适应甚至自伤自毁,便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依据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由于人的心理是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心理健康状态过渡到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状态和由心理异常状态过渡到心理疾病状态是较为容易的;但由心理疾病状态转化到心理健康状态则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健康的心理状态到出现心理问题要经过一个心理浮动与心理失衡的积累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就很容易导致变态心理现象,出现心理疾病,而且整个过程中由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心理问题早期的预防和缓解非常关键。

  2.3“乖孩子”心理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

  “乖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如上海复旦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林森浩在父母老师眼中一直是优秀生,懂事的乖孩子,却因与室友黄洋关系不和,而把实验室的剧毒氰化物带回寝室,放入饮水机中,导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江南都市报2007年4月刊登文章《江西初三男生留下遗书卧轨生前是个“乖孩子”》,1991年出生的熊亚军在父母和老师眼中是“很乖”的那种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平时表现较好,初一时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从来不去网吧上网和玩游戏,可是这样一个少年在2007年4月28日选择了卧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邱佩君,2007]。那个拿硫酸泼熊的刘海洋,他可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网上说,他因为“特别听话”,小时候邻居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妈说”。据说,他从小到大唯一的一件自己拿主意的事就是拿硫酸去泼熊。可见,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总的来说,国内对“乖孩子”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集中于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的个案研究。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乖孩子”从小接受的正面评价较多,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乖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王益明,1994]。也有专家在分析这些案例时,认为性格内向和过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是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内向的人安静、好反省、谨慎,喜欢单独一个人玩耍,更多地接受社会禁忌,因此更受抑制和约束。内向的孩子一般习惯于听家长的话,习惯于服从,从而使家长觉得很乖。孩子明白,要成为一个被人关怀和尊重的“好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人本主义认为,儿童在寻求积极经验的过程中,有了关怀和尊重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他人[江光荣,2005]。大多数父母总是根据儿童的“表现”,即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乖孩子”的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儿童关怀和尊重。换言之,父母的关怀和尊重是有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促使儿童把这些价值观内化,将他们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心理问题就可能产生。[舒闻铭,2007]认为以听话、爱学习为特点的“乖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孩子”虽然能让父母少操一些心,深得邻居和老师的喜欢,但是这样的孩子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他们进入大学和踏入社会后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文章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我曾经接待一个女大学生,是母亲陪她来咨询的,她的问题是恐怖症,原来,这个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是妈妈和老师心目当中的宠儿。但她的社交能力很差,母亲由于婚姻失败,泛化到对所有男人不信任,从小就教育她不要跟男生来往,提防异性。读中学由于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问题表露不怎么明显,但上了大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她的心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台北县种籽亲子实验小学创办人李雅卿女士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中这样写道“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乖孩子”的创新能力常常受到置疑[张丽,2005]“乖孩子”与“不乖的孩子”比较,“乖孩子”更内向、温顺、更胆小,依赖性更强,而“不乖的孩子”更聪明、更有创新能力,则“乖”的孩子可能具有稳定性、独立性低分特征,自律性的高分特征,而“不乖”的孩子常常被视为具有乐群性、聪慧性、敢为性、实验性、恃强性的高分特征。在个案研究中,多次提到造成“乖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于严厉的家庭养育方式。但以上关于“乖孩子”心理问题研究的结论多是经验性的推导或是基于个案的研究结果。

  2.4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社会中的人,小学生也不例外,也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陈月霞认为在社会环境中,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就是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鼓励学生听话、顺从、孝顺、懂事等,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2)家庭原因。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甘雨虹认为,家庭结构、气氛与家庭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王国功也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细胞,也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摇篮,是学生生活、学习、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的影响源。

  (3)学校原因。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甘雨虹认为:学校教育方面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重智育,轻德育。②教育方法不当。⑶不良的校风。王国功也认为学校的校风、班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概括的说,学校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习时间多,德育活动少、与生活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②学校的校风、班风直接影学生的成长。③不良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④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都按一个模式进行教学。

  (4)自身人格特质的原因

  自身性格是指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不是先天赋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7岁左右性格己经基本稳定。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2.5研究现状及创新

  综上所述,国内对“乖孩子”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首先,在内涵界定方面,缺乏对“乖孩子”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其次对于“乖孩子”背后的心理问题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有心理问题“乖孩子”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的个案研究的结果,研究方法单一,经验推导的多,量化研究的少,没有适合的有针对性的测量工具,缺少成熟系统的理论指导。

  (2)在成因分析方面,多数研究者对“乖孩子”背后心理问题的分析限于父母教养方式,而对导致“乖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在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方面还有欠考虑。

  (3)在转化策略研究方面,多数研究者都能够充分运用教育引导转化手段,但在具体操作上缺乏明确的方式方法,而且在长效机制探索方面还存在着层次尚浅、操作性不强、功能性弱化等问题。

  因此,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理论的支撑下,探索父母老师眼中“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共性的心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

  “乖孩子”共性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乖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自身人格特质的关系,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的完善。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研究设想“乖孩子”群体存在共性的心理问题,由于“乖孩子”在努力达到父母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标准,他们存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不表达负面情绪,迎合和顺从的人际互动模式,依赖他人做决定,不接纳自己身上不被父母和老师认可的部分,行为上表现出被动攻击或自我攻击的现象。

  3.2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四所小学的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小学1-6年级的在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作为心理访谈对象。“乖孩子”的选择根据老师评价、父母评价和学生自评来决定,主要标准是学习态度好、勤奋,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表现顺从,懂事。同时通过对这部分“乖孩子”的班主任、授课教师、家长的访谈,了解在老师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中的真实表现,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遵循伦理性原则,隐去研究对象的真实姓名。

  3.3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中国式“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进行分析,探寻其背后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分析其成因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个人自身特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参考资料。

  3.4研究内容

  探究在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共性的心理困扰,以及他们由此产生的情绪问题和采取的不良应对方式,从而了解他们存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应对等方面的问题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同时探究其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乖孩子”自身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心理访谈提纲:

  (1)了解“乖孩子”的情绪状况,以及“乖孩子”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感受,他们是否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会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①你最近两周的心情如何?快乐、开心?还是比较愉悦、平静?还是很烦恼、很痛苦(包括愤怒、伤心、抑郁、焦虑、害怕等)

  ②你会如何看待你烦恼的、痛苦的情绪?你是否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

  ③你会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曾经想要大哭、大声喊叫、砸东西、经常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坐立不安、想报复(伤害别人)、离家出走或者死了算了)你喜欢你自己的这种应对方式吗?

  ④当你感到愤怒时,你会如何看待你自己的愤怒?你对愤怒的感受是什么?你会直接表达愤怒吗?如果不会,你会如何应对你自己愤怒的感受?

  (2)了解“乖孩子”存在的心理困扰的种类和原因,以及他们应对自身心理困扰的方式方法。

  ①如果你有烦恼,你烦恼的事情有哪些?你会如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

  ②你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应对让你烦恼的事?有效吗?若无效,原因是什么?

  ③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烦恼的程度如何?已经持续多久了?是否已经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对此做了些什么?

  (3)了解“乖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他们的影响。

  ①你家里的氛围一般是怎么样的?(很温暖?比较温暖?一般?不太舒服?很不舒服?)如不舒服,能否谈一谈具体情况?

  ②你与父母的关系怎样?你认为父母对你的期望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期望?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对待你?

  ③你和父母的沟通状况如何?是否隐藏自己的感受?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你与老师的关系怎样?你认为老师对你的期望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期望?你希望你的老师如何对待你?

  ⑤当你的需要和想法与父母、老师的需要和想法不一致时,你会如何处理?你会放弃你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去迎合父母和老师的需要和想法吗?

  ⑥在碰到问题时,你是会自己解决,还是会征求家长的解决问题的意见,依赖家人解决或逃避问题?

  ⑦你有好朋友吗?(没有朋友?有朋友但是不太亲密?有个几个亲密、要好的朋友)能否详细举例。你会如何看待你和朋友的关系?

  ⑧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你会主动寻求帮助吗?你会认为没有人能够求助,还是身边总有人会主动过来帮助你?

  (4)了解“乖孩子”的自我认知,他们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如何。

  ①你会如何评价你自己?你喜欢你自己吗?

  ②你觉得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请举例。

  ③在你妈妈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爸爸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你朋友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老师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同学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④你觉得你的生活总体来说是什么样的?未来是否有希望?有什么打算和目标?

  3.5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对“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在本研究的选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以及研究进行中都用到此方法,通过广泛浏览大量中外文期刊、书籍,确保本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实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访谈法。通过对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进行心理访谈,了解他们在乖的背后存在的心理困扰,存在的负面情绪,同时通过和这些学生父母和家长的访谈,更全面地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个案研究法。选取这四所小学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四所小学“乖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日常表现和心理困扰,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归纳分析资料,发现父母和教师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提供建设性意见。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问卷调查法。主要就是对这四所小学老师眼中的“乖孩子”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困扰等这些方面进行实证调查。问卷设计上通过学生自评“乖”还是“不乖”,然后对自评为“乖孩子”和“不乖孩子”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是否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是否表达负面情绪、人际交往中是否倾向于迎合、顺从他人、是否依赖父母老师帮忙做决定、是否不接纳自身的阴影面,是否有被动攻击或自我攻击行为这六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6可行性分析:

  (1)本人有十五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有五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善于和学生、家长、老师沟通交流,从多渠道收集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能够具体细致准确的阐述论题。

  (2)本研究通过对“乖孩子”背后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的探讨,可以促进老师和父母对这部分孩子的关注,了解他们心理困扰背后的原因,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策略,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3)本研究预期结果是“乖孩子”群体存在着共性的心理问题,从而根据对这些共性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中,可能会有学生由于担心如实表达自己可能产生不好后果,从而做出虚假的回答,对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保密性、首先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从多渠道去收集资料,比如:从“乖孩子”的周围同学、授课老师、父母、朋友等多方面收集信息,更全面地了解访谈对象。

  4.论文框架:

  摘要

  1.选题的意义

  1.1问题提出

  1.2研究的意义

  2.文献综述

  2.1“乖孩子”的定义

  2.2“乖孩子”的行为表现

  2.3“乖孩子”的文化背景

  2.4心理问题和产生机制

  2.5“乖孩子”心理问题的研究

  2.6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2.7研究现状及创新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3.2研究的对象

  3.3研究的目的3.4研究内容

  3.5研究方法

  3.6可行性分析

  4.“乖孩子”心理问题的表现

  4.1情绪问题

  4.2被动攻击

  4.3压抑心理

  4.4自我价值感低下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4.5迎合、讨好心理

  4.6依赖心理

  4.7回避行为

  4.8自我攻击

  4.9孤独心理

  5.“乖孩子”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5.1社会因素对“乖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

  5.1.1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

  5.1.2社会价值导向和评价的影响

  5.2学校因素对“乖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

  5.2.1教育观念的影响

  5.2.2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

  5.2.3管理方法的影响

  5.2.4教育者自身的影响

  5.3家庭因素对“乖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

  5.3.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

  5.3.2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

  5.3.3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

  5.4自身因素对“乖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

  5.4.1性格弱点的影响

  5.4.2心理压抑的影响

  5.4.3观念偏差的影响

  5.4.4能力差异的影响

  6.“乖孩子”心理问题教育转化的实践探索

  6.1“乖孩子”心理问题教育转化的基本原则

  6.1.1系统性原则

  6.1.2全面性原则

  6.1.3及时性原则

  6.1.4教育性原则

  6.1.5主体性原则

  6.1.6发展性原则

  6.2解决“乖孩子”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6.2.1社会环境对策

  6.2.1.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

  6.2.1.2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6.2.2学校教育对策

  6.2.2.1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6.2.2.2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6.2.2.3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均衡发展

  6.2.2.4完善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

  6.2.2.5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6.2.3家庭教育对策

  6.2.3.1教育的“去价值条件化”

  6.2.3.2父母改善教养方式和对子女报以适当的期望.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6.2.3.3提升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6.2.4自我教育对策

  6.2.4.1鼓励“乖孩子”表达真实感受和想法

  6.2.4.2鼓励“乖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6.2.4.3帮助“乖孩子”接纳自己的阴影面

  6.3做好“乖孩子”心理问题预防工作

  6.3.1关注“乖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日常表现

  6.3.2借助心理测评,建立档案实时反馈

  6.3.3对有心理问题的“乖孩子”及时干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附:部分参考文献

  [1]宗蕊.乖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中国保健营养-乐活,2008(4)

  [2]林治波.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乖孩子.人民论坛,(3):33[3]王益明.当心“好孩子”.心理科学,1994[4]张丽.“好孩子”“乖孩子”“坏孩子”一兼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儿童观及其演变.教育导刊,2005[5]陈会昌,夏美萍.近50年来关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6]李冬晖,陈会昌,侯静,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1.[7]王茜,陈会昌.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对干预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7.[8]侯静,陈会昌,陈欣银.中国家庭中的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心理科学,2005.[9]陈会昌,李冬晖,侯静,陈欣银.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心理学报,2003.[10]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荣格.《人格的发展》(陈俊松等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13]丁浙英.“乖行为”与乖孩子的初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14]刘惠,“乖”字的代价——浅析“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9)

  [15]徐炜霞.袁爱玲.顽皮儿童的另一面[J].山东教育,2007.[16]卢丽玉.略谈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学周刊,2013[17]徐雅锋.将意志还给孩子——读《乖孩子的伤最重》有感.基础教育课程,2010[18]一萩.发现“乖孩子”背后的问题.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19]江玲.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暗伤.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9[20]乖孩子并不省心.父母必读,2007[21]宗蕊.郑秀谨.张建娜.乖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中国营养保健,2008[22]乖孩子心中往往藏着很深的恐惧.初中生,2013[23]聂秀红.徐燕芳.乖孩子也需要关注.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24]颜延.“乖孩子”≠好孩子.幼儿教育,1993[25]陈安仪.不做“乖”孩子.健康博览,2008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26]如萩.乖孩子的标准.瞭望周刊,1991[27]李雅卿.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什么乖孩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28]冯梅芳.乖孩子也要多给一点关爱.启蒙,2008[29]董国政.“乖孩子”与潜规则.世界中学生文摘,2006[30]雷先阳.乖孩子未必就是好孩子.家庭医学,2000[31]凌纾.乖孩子.上海文学,1987[32]青燕.谨防“乖孩子”的心理病.黄河.黄土.黄种人,2013[33]石太明.“乖孩子”的悲哀.大众心理学,2010[34]黄燕燕.一个“乖孩子”的心里话.生活教育,2007[35]周国平.乖孩子的劣迹.小说家选刊(作文素材库),2011[36]林琍.关注乖孩子的心理健康.新课程学习(上),2015[37]蓝田.让孩子寻找自己的路——读李雅卿《乖孩子的伤,最重》.江西教育,2010[38]秦献.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农家之夜,2012[39]林雪静.乖孩子与坏孩子.江西教育科研,2007[40]蕊红.菫菫乖孩子变身熊孩子,谁之过?.分忧,2015[41]唐绿意.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教师博览.2012(4)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论文工作的全体进度与安排(含调研、完成时间等)

  起止时间

  2015.08-2015.11进度安排

  理论学习、文献查阅

  备注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2015.11-2016.012016.01-2016.042016.04-2016.052016.05-2016.02016.08-2016.12文献梳理、论文开题

  实践调查、个案研究

  研究资料整理

  撰写论文初稿、修订

  论文定稿

  三、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对报告人论文的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可行性等的综合意见

  该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四、开题报告论证记录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建议、提问及回答要点等

  记录(签名):

  年

  月

  日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五、报告会结论对报告人确定的论题的选题价值、可行性、是否同意撰写论文等做出结论

  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页脚内容1学校代码:

  六、计划变动情况(无变动此页不填)

  计划变动原因:

  计划变动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主席(签字):

  年

  月

  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页脚内容1

篇六: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一、课题意义

  (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中等生是在班级中成绩中等,平时表现不突出

  (既不特

  别优秀也不特别差),也没有突出特长吸引老师、家长注意

  的学生。单从心理健康教育

  这一点来说,中等生是学校家

  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其原因其实很简单:相对于优

  等生和后进生,中等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他

  们是班级的主体,学习

  上有一定基础,将来班级升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所以老师对他们抱有极大的期望,同

  样家长对这部分学生也怀着极大的期望,往往在有意无意中

  给他们加压。而他们自己也同样怀着较大的希望,希望自己

  能不断进步,力争摆脱中等生的位置。为此他们往往表现得

  十分懂事,学习上特别刻苦用功,甚至废寝忘食。但由于学

  习基础、方法、能力和先天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使得

  他们的学习效果欠佳,一次次冲击都不能如愿,甚至倒退,最终使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把一切失败的根源都归结为一

  个字:笨,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

  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内向,平时安分守已,表现良好。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

  现,班主任

  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

  “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

  格局的影响,往往没有对中等生普遍

  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谈不上及时的心

  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

  严重,严重影响了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少数学生甚至发展成为精神病患者。

  本论文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上,立足于中

  等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对不同性别、年级的中等生进行调查,根据其教师、家长的教育

  方法,研究对他们成长的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中等生的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

  二、文献综述

  (包括: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

  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本人对所查文

  献的评述等)

  (一)

  理论渊源及其演进过程: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

  教学上予

  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robertrosenthaleffect)

  或“期待效应”。这是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

  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

  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

  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

  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

  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

  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

  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早在

  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

  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

  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

  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

  ;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

  sears把

  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

  概念:温暖和控制。

  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

  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二)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学生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

  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过多方面的相关探

  索和研究。学生教育方式研究所涉及对象非常宽泛,在年龄

  段的选择上从以中学生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

  、初中生

  和高中生以及大学生

  。从人群的选择上,研究者选取了正

  常人,强迫症、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

  交恐怖症患者,成年罪犯,少年犯,吸毒者等不同的人群探

  讨教育方式的作用。教育方式研究领域从宏观、笼统走向微

  观、具体。研究者开始从宏观、笼统的理论上的评述逐步地

  通过多种实证研究探讨家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具体的影响。在学生的应对方式问题上,很多研究表明良好

  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中等生长期不能收到老师重视及家长的认可容易产生

  各种心理问题:

  一、孤僻和抑郁心理状态

  少数学生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

  的。其中以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两种情况最为典型,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教师要主动找这些学生谈心,通过

  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意调动其参与,并告诉他,产生此种环境并非自身的错误引起的,而是家庭和教师错误

  对待的结果,教育其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消极情绪,克服自

  卑心理,以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对抗和逃避心理状态

  在管理中,时常发现有极少数学生,长期由于家长或教

  师对其要求过份严厉,使其感到精神上或自卑上受到伤害,一种情绪上变得烦躁、抑郁、狂燥,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

  激烈冲突,甚至伤人

  ;另一种情况是逃避,诸如离家出走等。

  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这就是要

  求家长和教师必须彻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注重平时教育,不要等问题发展到

  很严重时采取过激行为。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按照中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理解校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不致于采取

  极端行为。

  三、焦虑、恐惧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紧张的学习压力、社

  会压力、家庭压力和旧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尹某是高二一位

  女生,学习成绩较好,家长及学校对其期望较高,自己也希

  望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于是,她学习非常刻苦,平时除了

  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有其他活动,也不同学交流,生怕自己

  学习成绩会掉下来。由于过分的压力,使她成绩反而有所下

  降。她感到前途无望,整天胡思乱想,神经高度紧张,时常

  认为有人想谋害她,恐惧不安,经医院检查属轻度精神分裂。

  诸如类似的例子在高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就给教育者提出

  了一个重要唯一的出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类型

  的人才,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要加大实

  施素质教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

  负担,使其各

  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嫉妒心理状态

  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红眼病”,这在学生中相当普

  遍,尤其在女同学中更是如此。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

  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

  心理。譬如想方设法贬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想方设法抹去

  他人的成果,想方设法算计他从,甚至通过搜集他人的“隐

  私”将他人思想搞乱,搞臭。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

  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

  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嫉妒心理对

  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心理

  健康教育,使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

  上的人生观,坚决克服其不良心态。

  综上所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

  次对教育方式进行过研究。关于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涉及

  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但是对于中等生的关注,就国内

  而言,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的地区。教

  育是致力于培养大部分未成年人,而不是让少数人受到特别

  待遇,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本研究就是力求在以往

  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中等生的教育方式进行

  调查研究,找出中等生教育方式是否存在特殊性,并分析原

  因,提出对策,以求能对中等生的教育方式的改进有所帮助。

  三、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

  xx月

  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

  2月

  18日?

  20xx年

  3月

  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四、参考文献

  篇二

  是否有创新

  1.

  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

  幸

  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

  少?幸福本

  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

  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

  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从

  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

  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

  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

  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

  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

  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

  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

  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

  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

  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阶段

  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

  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将

  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

  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

  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

  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

  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农民工人都

  应有所研究。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

  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

  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

  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

  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

  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

  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

  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社会关系

  经济状况

  健康状况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目标理论

  活动理论

  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判断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

  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心理学动态,1996(41)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

  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XX④

  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心

  理学动态

  ,XX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

  :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比较

  .心理学探新

  ,XX⑥

  何瑛

  .主观幸福感概论

  .重庆师

  ⑦

  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1993,增刊:260?263.⑨

  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

  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XX⑩

  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

  .山东

  师范大学

  :,XX(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

  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

  导

  2.

  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

  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

  写作计划:

  (1)

  20XX年

  12月

  20日至

  20XX年

  12月

  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

  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

  20XX年1月12日至20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

  20XX年1月23日至20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

  交指导老师修改。

  (5)

  20XX年1月31日至20XX年2月15日完成论文。

篇七: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1题目: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本课题题目为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选题依据可以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两个方面说明:

  1、理论层面:

  第一,职业期望和职业选择。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职业选择,是劳动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职业期望与职业选择有密切关系,职业期望得以实现,职业选择是第一步。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第三,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

  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第四,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其中,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都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从成就目标理论分析来看,参加公务员考试时一种趋于自我完善的形式,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自觉性、坚持性人格品质呈正相关。

  最后,寻租理论。权力寻租概念源于经济学中一个解释特定腐败现象的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从一般的人性出发,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各种考量之间起关键

  作用的是人们对利益的衡量,即是利益因素在主导着人们的选择。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对其利益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各种名义优势,更重要的是公共权力带来的特权思想及其派生价值。,2、现实层面:

  第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

  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持续增长,考公务员热高温难降。据统计,今年国家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下称国考)的报名总人数为141.5万,继2022年以来第三次超过百万。加上各省市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考试人口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考生们将公务员称为红领,看作比白领、金领更高一层次的职业选择。随着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的增多,相应的培训、时间及财力都会提高,成本自然会提高更多。现在从几千人中挑一个,过于激烈的竞争,难免会造成考试录用成本上升,目前的考试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考试录用一个人的节约成本的理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不值当的。

  第三、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与就业的两大难题,是否有必要考公务员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最终报名人数为141.5万,总体竞争比例达到了87.3:1。2022年国考录取比例59∶1,个别职位考录比近4000:1。对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参加公考的投入和产出是不对称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而结果是不可控的,因为关卡太多,环节过长,竞争风险极大。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为了公考而失去了太多其他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最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对此做一些实际研究,对公务员职业建立科学而现实的认识。高烧不退的公务员报考热,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利益诉求。工作稳定、不吃青春饭、社会地位高、待遇好,使很多学生考公务员的原因。但是这对个人职业角色的建构、知识创新、人才成长有消极影响,对于个人来说,以做官为人生唯一价值取向,会窒

  息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有碍于整个社会的民主法制化进程。

  (二)选题意义

  第二、在客观审视公务员报考热的同时,正确认识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对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选择报考公务员职业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第三、为教育和政府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和依据。

  二、国外公务员考试现状

  在美国,由于待遇偏低,政府公务员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职业。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兴趣普遍不高,愿意报考公务员的只占被调查者的3%左右。另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务员抱怨自己的待遇比私营企业差得太远。日本一家公司对将于2022年4月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公务员。根据日本人事院(相当于人事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在日本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毕业人数超过10万,去年约为8.6万人,前年为7.8万人,呈逐年递增趋势。

  前言

  国家机关及多个城市的公务员招录减少应届生比例,大学生还会不会挤公务员考试这个独木桥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23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就业意向的专项调查显示,仍有34.2%的大学生看好党政机关的就业机会,仅7.0%的大学生没感觉公务员有吸引力。

  公务员职业的哪些特点最吸引大学生本次调查显示,66.5%的人首选福利好,66.3%的人认为是稳定性好;59.5%的人表示保障好。接下来大学生们对此给出的排序依次为:工资高、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其他收入高、权力大等。

  据统计,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情况中,除海关外,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系统97个部门的8662个职位共有40.6万余人报名,合格人数达到37万多。总的招录比例达到了47∶1,而合格人数与计划人数的比例约为43∶1。面对这种近乎畸形的狂热,当前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开展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态度调查的必要性与意义

  徐秋梅(2022)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状解析》一文中指出:在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中,很多大学生考生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性质,而是看到大家都报考,自己也就跟着报了。一是盲目跟风,有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很多学生其实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甚至简单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跨进政府大门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还有的认为公务员没有竞争压力,就是过着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生活,悠哉乐哉,实际上这些观念都是对公务员职业的误解。由于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在考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有某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阻碍了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改进克服。文科生热考公务员折射出文科教育危机。文科专业的可替代性强,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训练,似乎是所有文科专业的通病。从表面上看,文科的很多专业就业面较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

  政工团等职位都沾边,招人的单位并不少,只是每个单位一次需要的人员很少,常常就招一两名。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并且需求量大,加之很多高校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采用订单式输送,毕业生就业比较有保证,还有一些理工科学生也向文科方向就业,像考公务员、从事管理、文秘等工作,造成了文科学生更加严重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择业热点与择业思想教育问题探析以公务员热为例》中,冯英指出,随着国家对公务员专业素质要求的提高及公务员岗位向社会全面开放,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虽然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但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大学毕业生依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大学生对某些职业的狂热追逐中反映出问题也是非常多的。目前公务员热的形成,其实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的许多方面与我国目前大的社会背景有关。但同时,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热衷报考公务员的原因

  辛勤,李晓兰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心理分析》中提出了五种心理,即面对就业的不安心理、盲目跟从的从众心理、寻找捷径的侥幸心理、拥有权力的官本位心理、广种薄收的选择心理。寻找捷径的侥幸心理是公务员因为职业的宽度和广度,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皆可增加;公务员考试打破了身份、户籍、地域等多方面的限制;公务员考试没有指定参考书,随机性较强等特点,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产生一种侥幸心理,把考上公务员当做一条解决就业问题、户口问题、与恋人同地等问题的捷径,加入到报考大军之中。广种薄收的选择心理是面临毕业的许多同学同时把考研、就业、考公务员等多个选择摆在面前,看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哪条路能够行得通。公务员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更多地是多了一条门路,多了一个选择,给自己留条后路。

  程亚莉,马全英(2022)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现状、动因及启示》一文中分析,第一,近25%的考生报考公务员是希望能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与政治抱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应该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则是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最直接的选择途径。第二,2.80%以上的考生是看重公务员这个职业所具有的优势:稳定性好,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压力小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等。在如今就业难的大前提下,一旦考上公务员,其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不会受短期的经济萎缩而减少,住房、医疗等各项补贴也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第三,约8%的考生是出于对权力的追求和崇拜,也就是所谓的官本位意识。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做一个公务员,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国家干部,可以说是非常光彩的。第四,还有一小部分考生可能由于就业方向不明确,看到周围的人报考,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盲目跟风,近年来,这样的考生也占了报考人数的很大一部分。第五,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之一,考公务员与考研、创业以及单纯的找工作比起来,在成本、风险等各方面都要相对低一些。

  陈帅如(2022)在《略论公务员热所反映的大学生择业心理》中提到,公务员的工作却显得比较稳定。相比于每年数十万的报考人数,从1996年至2003年,我国辞退的公务员人数不足2万人。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约0.05%。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上下,普遍高于一般事业单位。一位去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表示,作为基层的办事员,去年年收入大约七八万元。这个收入尽管还买不起房,但是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稳定。据了解,公务员的工资固然有一个明确的级别划分,但是补助、奖金、津贴等都是公务员的收入,因此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也有高低之分。此外,还有良好的福利待遇。正因如此,众多大学生本着求稳的心态,选择了报考公务员,无非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收入。

  《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大学生权力寻租心态透视》(理阳阳王挺)一文中指出,公务员岗位良好的工作条件、优越的工作待遇和具有相当前景的发展前途无疑是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最根本的原因。一些同学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告知表明,公务员报酬在当前的收入排名中遥遥领先于其他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都相当诱人,而工作压力和企业相比则相对较小,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优势感。特别是高级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主要集中于北京等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这对于一向以中心城市为就业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更具

  有诱惑力了。同时,由于公务员考录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吸引在校大学生积极报考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两千年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官本位的思想也在当前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权力寻租概念源于经济学中一个解释特定腐败现象的重要理论,即寻租理论,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从一般的人性出发,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在各种考量之间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们对利益的衡量,即是利益因素在主导着人们的选择。在当下的大环境中,大学生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对其利益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是各种名义优势,更重要的是公共权力带来的特权思想及其派生价值。

  另外,代小菊(2022)还在《对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在这股公务员热中,部分大学生从众心理严重,不少同学

  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报考公务员,凭一时冲动也纷纷放弃原来的自主创业的理想或考研计划,跟着报名。一部分对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抱希望,抱着试试看、撞大运的想法,更甚者的裸考一族,一点也不准备,准备瞎蒙一下算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是考公务员,很多学生都制定考国家公务员考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公务员考家乡城市的公务员路线计划,为了捧上金饭碗,不惜全国巡考。理性地来看,作为一名大学生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考公务员这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中,孤注一掷,是极不可取的。考公务员就像中彩票一样,考不上很正常。而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原因。

  (三)、对于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态度的实践研究

  苏雨芹、卞刚、张环境、汪汇在《在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意向分析》一文中,在江苏和山东两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苏省某财经类院校(以下简称NS校)17787名学生中,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收回问卷1581份,问卷回收率为84.82%;在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以下简称SW校)采用同样的调查组织方式选取了与NS校相同的5个专业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1份,问卷回收率为92.20%。,在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意向,无论从年级、性别、生源类型,还是院校来看,均有33%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将来会报考公务员;均有25%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将来不会报考公务员;均有10%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还没有认真想过将来是否会报考公务员。从年级看,大三在校生持有意向报考的比重比大一和大二依次高出16.3和14.5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在校生持有意向报考的比重呈增加的趋势。高年级的学生较低年级更倾向于公务员的工作,这与现今的公务员热趋势有一定的关联。大一在校生想过但不确定的比重为28.1%,在三

  个年级中位居第一,显示出大一学生对于将来报考公务员的意向选择不够明确,这可能与其阅历有一定的关系。从性别上看,男生持有意向报考的比重为39.1%,比女生高出2.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男生无论将来是否报考公务员的比重都略高于女生,且女生想过但不确定的比重远

  高于男生,这些表明,女生对于将来报考公务员的意向选择比较犹豫,态度不够明确。从生源类型看,无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还是农村的大学生持有意向报考的比重均大于36.0%,但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持有意向报考的比重较高。由此可见,生源类型为城镇的大学生较生源类型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报考公务员。从院校看,NS和SW两校均有37%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后会报考公务员,其中NS校略高于SW校,显示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较综合性大学更倾向于报考公务员。

  (四)、关于对如何端正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的相关建议

  苏雨芹、卞刚、张环境、汪汇在《在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意向分析》中建议,大学生应提前做好自身的职业定位职业导向的及早确立,能使大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就业,理性地对待公务员考试,理性地寻找自身的出路。这样就不会出现临近毕业的忙乱现象,有利于避免形成重考试、轻能力的现象,避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盲目心理,能够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能够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笔者建议: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提前做好自身职业的定位,尽早地认识到自身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倾向,作好相关能力准备;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真正地进行理性思考与衡量,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若觉得公务员工作适合自己,不要因为公务员热而放弃报考公务员。但是,也不要盲目跟风无奈地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大学生应端正报考公务员的目的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同学对公务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清楚,存在盲目从众心理。许多大学生表示热考公务员是冲着高收入、高福利、高待遇、高地位去的,这种现象值得每个人深思。公务员是在各级政府机关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必须全身心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大学生应知道人民需要的是能安贫乐道的公务员。为此大学生应该端正报考目的,提高自身素养,明确作为

  公务员应履行怎样的职责以及自己是否合适,不能单纯为薪水和工作的体面与稳定而作出盲目的决定。

  《当前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现状、动因及启示以武汉市高校为例》一文中,程亚莉,马全英(2022)提出:应该说,国家准许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朝气。但是随着招考热潮的日益高涨,公务员热背后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很多考生在选择报考公务员时不够成熟理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有的考生一味的追求公务员的高福利高待遇,有的考生把报考公务员当成另谋高就的跳板,有的考生存在较大的盲目心理和随意性,既不考虑工

  作岗位是否真的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意愿等相符,也不了解机关单位的工作性质。在选择报考职位的时候也都趋向那些实权部门或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那些没有灰色收入、偏远地区的职位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各职位之间冷热不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应届毕业生都趋向报考公务员,必然导致其他职业诸如到基层去工作、去农村支教、支援西部、自主创业等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些国家急需用人和欠发达的地方和产业无人问津,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对人才的磨练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且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心理分析》一文中,辛勤和李晓兰指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心态,理性客观地面对公务员热,对增强就业的科学性、主动性,具有较为直接和现实的意义。明确定位,增加主动。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之前,首先应该考虑报考公务员是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自己对公务员工作的了解多少,报考的工作岗位是否适应自己。如果能够考上某一职位,自己能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这项工作等问题,增加对报考公务员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最大程度

  地避免盲动和随从,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提前规划,确立目标。报考公务员更多的应该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就业选择,并不是必经之路,更不是唯一选择。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因素,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规划,及早明确目标,并对确定的目标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到了毕业时就不会盲然无措,就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和岗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如果明确了目标,把报考公务员当做毕业时最重要的一份选择,就应该勇敢地面对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备考的各项准备之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即使最终没有如愿以偿也能够为今后的就业选择和成长成才积累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关于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调查研究的总结

  综合以上研究,几乎世界所有国家中公务员都是一个有着各种社会保障和一定社会地位的体面职业,这样的职业也当然值得人们去争取。然而,从调查显示来看,目前大学生争相报考公务员这个职业,好像已超越了收入和社会保障这个层面,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针对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时有动机不纯的现象,我们诚然也不必太多指责。毕竟,一些大学生看重实惠,确实是时下公务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漏洞。但是,面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种种动机,学校教育者也应认真反省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和欠缺。如果不事先加强正确的引导,那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调查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为人们正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的动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针对大学生公务员职业的态度和考取动因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抉择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三、本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查阅相关文献,掌握了解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研究的基本情况。

  第二,编制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调查问卷。

  第三,对南昌大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数据。

  第四,对大学生度公务员职业的态度进行分析。

  第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就业形势对公务员职业进行理性考察。第六,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及对策。

  三、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的基本现状。

  2、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角度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初步分析大学生对报考公务员的态度及其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先根据职业态度问卷自编关于对公务员职业态度的问卷,运用问卷法对研究课题进行定量研究,然后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大学生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现状。

  (三)主要特色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视角来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和周围人同样面临的抉择进行探索分析。(四)工作进度


推荐访问:心理学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 心理学 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