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文章内容

2022年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

2022-08-01 19:24: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
 

  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再现了总理22小时的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影片重点展现了总理回到延安,看到解放了二十几年的延安人民还不能吃饱饭,认为自己没有把“家”当好而深深自责与愧疚。场面中真实的细节、细腻的情感、博大的情怀,让人感动落泪。

  “老乡们,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周总理一见到热情迎接的延安人民,就向延安人民不停挥手打招呼。老乡们怀揣一袋小米、一袋大枣、几颗鸡蛋,或直接拉住总理的双手……离开延安26年的总理一一呼喊着他们的名字,就像一对对多年不见的老街坊、老邻居的相聚,诉说着彼此长久的思念。总理与延安人民相拥着,没有了距离与生份,有的只是说不完的心里话——总理在延安时帮着群众找到走丢的小牛、群众为总理推船过河……这些民拥军、军爱民的一幕幕鲜活场景再现了那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延安人民养育了中国革命,总理感激延安人民对革命作出的贡献,不因革命的成功而忘记延安人民对党的恩情。总理对曾奋斗了10年的延安土地饱含深情,陕北人民也因此深情地爱着人民的总理。

  “多吃点儿,多吃点儿,大家要吃饱……”,总理邀请老郝等几个老邻居吃小米饭,不停地招呼“老邻居”们要吃饱。“老郝”们也不见外,狼吞虎咽地将一大盆小米饭吃得一干二净,还想着带一碗“香喷喷”的小米饭回去让家里人吃。总理给“老郝”们再添了一些小米饭,还给“老郝”们一人带一碗小米饭回去……那可是1973年,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吃饱饭”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物质的极大匮乏让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周总理也吃不上饱饭。解放已经二十几年了,延安人民仍然“吃不饱饭”的现实让总理落泪,“我没有当好这个家,我有责任……”革命老区人民的贫困深深刺痛着总理的心。老区人民送粮食、送物资,送儿子上战场支授中国革命,用一碗碗小米饭养育着中国革命……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让总理感怀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而今,革命胜利了,全国解放已二十多年,延安人民并没有过上好日子!总理饱含眼泪,声音哽咽地招呼“老郝”们小米饭要“吃饱”,他的自责与愧疚之情令人落泪。他让省委书记立下军令状“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翻”。总理将群众的冷暖始终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和平年代更要为人民谋福祉,总理的这种“初心”始终不变。这种“初心”在经受住各种考验后变成了总理的信仰,这样的信仰让总理在一个严冬的早晨与清洁工人亲切握手,飞机遇险时将生的希望留给“小扬眉”,自己的衣服、袜子补丁加补丁……延安人民用一碗小米饭养育了中国革命,而这一碗小米饭却涵养出总理这样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硬”作风。

  “周副主席,你瘦了,我们吃不饱饭,你那里是不是也吃不饱饭啊,我这里凑了几个鸡蛋,我给你拿去……你给我生份了……”曹大嫂紧紧依偎着总理,总理想到曹大嫂的儿子为救自己牺牲了不说,如今生活还过得如此艰难,自己不能收曹大嫂的鸡蛋,而这一幕被曹大嫂误解成总理与自己生份了。曹大嫂感念总理的恩情,将总理送给儿子的衣服补了又补,全家一代一代传下去穿了又穿,始终舍不得丢弃。总理给曹大嫂穿针、唠嗑的一幕幕真实细腻感人。总理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事、干事,而以曹大嫂为代表的延安人民不因儿子的牺牲埋怨革命,还以自己送儿子上战场支援革命感到自豪,群众心里那杆秤秤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份量。总理从心底里尊重群众,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得到了以曹大嫂为代表的延安人民、陕北人民、全中国人民的爱戴,这种爱民情怀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

  周总理回延安的22小时,演绎了以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与延安人民的鱼水之情,延安人民用一碗小米饭养育了中国革命,却涵养出以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坚持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值得人民永远铭记!

  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2

  周恩来总理一生有无数感人的故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找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展现周总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故事讲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22小时中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所为。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贯穿在整个影片中。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从而使观者对影片更认同,更加信服。

  影片展现有人们所熟知的领?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更有一位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生死与共的人们,难以放下、又难以言表的深情。还有一颗魂牵梦绕、渴望安放却难以安放的赤子之心……

  影片中一个接着一个别具匠心的电影场面,富有独特的典型性。比如,总理请了当年的老朋友们来吃饭,老乡们见到总理真亲呀!可见到饭的时候也亲!当年的房东郝全有老汉忍饿称饱,只为不让总理担心。但总理还是看到了,他默默地给所有人盛满了小米饭,又让给每个人带一碗回去。郝老汉得到了总理一碗小米饭的馈赠,却感到无颜回家,内疚给总理添了心愁。还是这个郝老汉知道总理要走了,拿着家中仅存的全部小米,早早坐在路口等着要送给总理。一句“家穷不算穷,路穷穷死人”的台词,令人观者泪流不止,这就是我们朴实无华的人民,令总理始终挂在心上的人民!

  影片中还展现总理专程去看曹大嫂,当年是她为风雪中赶路的总理端上了热腾腾的饭,又把大儿子送到队伍里,大儿子最后为了救周总理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现在,曹大嫂老了、脑子也糊涂了,但手里还补着那件烈士的外套。这件外套已连续穿了两代人,现在还要补了给小孙子穿……总理拉着家常凝视着无怨无悔的曹大嫂,将自己的老花镜给曹大嫂戴上。这一个动作道尽了总理心中说不出的痛苦、愧疚和深情厚爱……

  再比如黄河边上,老乡们把总理的车抬过河后,总理亲吻着群众怀里的一个孩子,那一吻,何尝不是他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又深爱又心痛的拥吻……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不把故事情节停留在叙事上,而是通过叙事走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后,总理在飞机上请求飞行员:“在延安上空再飞一圈,我还没有看够。”黄土地上的人们,同时也都像是受到了呼唤一样,从四面八方抬起头来,把最深情的仰望投向天空……总理隔窗望向延安每一位乡亲、每一寸土地、草木的眼神,如饥似渴、如拥如抱,道尽总理当年没能留下的千言万语,这个时候,静静的画面语言已化作一首感天动地的诗。

  作为导演、主演的刘劲老师,运用精湛的表演,把总理对人民的深切情感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要为扮演回馈总理小米的郝老汉和扮演曹大嫂的两位演员点赞。要为全体工作人员、每一位群众演员点赞。电影整体完成得令人欣喜。主题立意、人物塑造、电影语言,都真挚、质朴,深情动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尘灰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3

  上周末,我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影片将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时期很好地呈现了出来,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片是为新中国成立72周年献礼的革命历史巨制,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由吴卫东和著名演员刘劲共同执导,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演技派演员共同出演。

  影片中,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总理在延安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小时,但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他拜访乡亲,嘘寒问暖,当看到乡亲们还生活困难的时候,他潸然泪下满心愧疚。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这22个小时里,一个个温馨朴实的细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被真实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到来,《周恩来回延安》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2小时与乡亲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当代的年轻人们要学习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旗帜,《周恩来回延安》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提醒全党要努力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作为一颗小小的在审判机关工作的螺丝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亲历了伟大的变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梨树法院全体干警如何上下一心、坚定法治信仰,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在梨树法院,不忘初心的缩影就是那些将纷繁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传递司法公平正义声音的法官们;
就是脸露疲惫却依旧忙着协助法官进行起草法律文书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
也是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的执行干警们;
更是坚守法院安保一线的司法警察们。

  岁月流痕中,梨树法院建院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法官如今已是满头银发;
最初的审判法庭从简陋的小桌、方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
曾经的大檐帽和肩章演化成现今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特色的法袍和法徽;
如今的小院落也即将盖起气势恢弘的审判大楼……但永恒不变的是,梨法人司法为民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崇法护法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4

  近期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2周年创作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73年时已经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并与延安人民同吃同住22个小时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影片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周恩来回延安》这部作品主要以周恩来总理的个人视角以及感情动线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时空的转换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影片中的“延安精神”让人难忘,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以及当下的延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的同时遥望未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激励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崛起之路。

  影片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刘劲老师扮演周恩来总理二十余载,在这部影片中更加的惟妙惟肖,他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是以及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与延安百姓一同吃饭的场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周恩来总理知道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还很少能吃到这样的小米饭,总理眼中噙满了泪水,这样的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精神让人难忘。

  这部电影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周恩来总理这样的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为国为民的精神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再现了珍贵历史的同时也细腻的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伟人形象,影片中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电影后,让我深刻的折服于周恩来总理的伟岸形象和人格魅力,也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在了解历史和走进伟人的同时激励自己,片中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优良作风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去体会和学习。

  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5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 20xx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xx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推荐访问:初心映红宝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五篇 周恩来 初心 观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