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6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6篇)

2024-09-19 19:1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当代政治亚文化的形态

  2.1当代政治亚文化的形成过程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文化体系建设不断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完成,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层。人民收入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造成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处于阶级下层的人民逐渐产生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不同的社会阶级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社会阶级较强势的往往产生强硬的政治文化弱势阶级产生弱势的社会政治文化。不过随着我国社会制度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也从农业社会转型成工业社会,社会的阶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原始的阶层逐渐淘汰产生新的阶层,新的阶层往往就会产生对社会不同的认识。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文化观念上,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人们通过交往会逐渐形成共同的一种阶层文化。除去占有主流地位的绝大多数政治文化,还会分化出有别于主流的不同政治亚文化在时间中沉淀下来。

  2.2政治亚文化的特点、2.2.1差异性

  首先政治亚文化就是指有别于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政治导向显然有差别于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导向。正是因为不同的亚文化由于态度、价值观等的不同标志了这一文化群体的存在,所以说政治亚文化具有差异性。

  2.2.2群体性

  从社会研究的校对出发政治亚文化通常是群体性的政治倾向,例如一个团体、一个地区的民族或者机构性质的团体。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社会认识观念,拥有相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政治亚文化通常具有群体性的性质。

  2.2.3流动性

  政治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来说虽也是其成员通过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所构建形成,但和主导政治文化相比还是相对被动的。容易被政治环境及其成员成分等的变化而改变其性质是具有流动性的,可能会逐渐偏向于主流政治文化。逐步认同并吸收主流文化但也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背离主流政治文化,其价值

  观和思想理论阻碍社会发展。

  2.2.4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亚文化也表现出不同会的时代特征。同社会发展规律相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有的政治亚文化会逐渐消亡有的政治亚文化可以不断地发展成体系。横向的来看对于同种的政治亚文化,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或阶级意义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政治亚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政治亚文化凸显出时代的特征。

  政治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的特征之外,对于某些政治亚文化还具有更多的特征。例如某些地区的政治亚文化的价值观存在超越现实的现象,还有的具有分散性、不规范性等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的政治亚文化发展对当前的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3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的特殊性分析

  在近代的封建社会影响我国政治亚文化的因素存在多个方向,除了传统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外外部的社会环境也对我国的政治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国内的人民群众来说,传统的西方多重政治文化对国内的影响比较突出,因此导致很多人民群众产生了多重性的政治心里和社会认识观念。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我国人民在对西方的政治文化选择时,开始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意识观念。随着国内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注重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也因此造成了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内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外来的西方政治文化行成冲突而又相互制约的特性,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权主义,官僚主义与西方外来的分权主义。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与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思想互相对立,这种对立存在于每个人的政治生活之中意识形态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无法将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的主流实现融合。也就造成人民群众在选择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出现混乱,出现多重性的心理现象。相对而言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相对保守,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形态以及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这种保守使得很难去发生重大变革,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激进变革的可能性降低,所以这两种政治亚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抗又相互制约的稳定局面。

  2.4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分类

  2.4.1农民政治文化

  在历史的潮流中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我国的农民政治文化发展比较成熟。在农民政治亚文化中又根据农民的社会阶级环境,又可以分为农民工政治文化和贫困农民政治文化。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数量达到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农民更注重自己的经济生活,对政治上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关心表现出比较大的政治冷漠。但随着村民自治的普遍实行,农村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广大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演进中,但传统的思想成分依然严重。

  农民工与其他的阶层相比较并不能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社会福利待遇还会受到一些不同的歧视以及不公正待遇,导致这一群体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政治参与性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失望感。在他们的个人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实现下就会产生不认同感或者心理失衡,有的严重的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2.4.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

  我国拥有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区域大国,在民族的分布规模上除了汉族的主体构成以外,其余的55个民族主要以聚居的形式分散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人口的8.49%,各少数民族的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保持着各民族独立的政治亚文化。但其中也不乏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得其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山区少数民族信息相对的闭塞、经济的不发达、民主意识较薄弱、缺乏与外界的接触等,对政治体系的认知较为浅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改革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开始逐渐开放,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很多民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在同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彰显出两者的矛盾性。另外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很多打着民主自由的极端组织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打着所谓维护民族权利要求独立自主的旗号做一些违法干涉国家内政的极端主义活动,长久以来就影响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人士滋长极端情绪。降低了对本国的政治认同思想,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了一些冲突与矛盾。

  2.4.3知识分子政治文化

  在我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社会中具有较高学历的人,不过在讨论政治文化的方向中,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群体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社会知识人群。他们这类群体更关心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同时也是和政府之间矛盾冲突最严重化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改革以及权利、财富分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放在知识分子身上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忠诚国家体制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政治核心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被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所影响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国外的三权分立、多党制、两院制表现出更大的支持趋势。由此可见国内的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文化的开放度比较大,包含了更多的现代化倾向。尽管在这一类阶层中绝大部分的人们还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共产主义,但也不得不重视那些有着激进想法的人群。

  2.5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写到政治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另外政治亚文化还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时代性、差异性和流动性以及群体性等特点。以及我国政治亚文化产生的特殊性不仅受国内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外来西方国家等思想的冲击,使得这两种政治亚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抗又相互制约的稳定局面。

篇二: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亚文化名词解释

  文化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成果,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主导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某些原本的文化逐渐衰落,形成所谓的亚文化。对于亚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又应当承认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反对封闭和保守主义,倡导思想解放。2、关于亚文化定义的理解。李海林教授在《新闻学研究》杂志上曾提出,亚文化是指在文化多元格局中,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边缘地带生长、发育起来的一种相对独立而又受到普遍认同的亚文化。在国外,亚文化研究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中,例如亚文化事件、亚文化人物、亚文化产品、亚文化形象等。3、目前国内关于亚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作为社会或集团意识形态之外的群体文化,是那些存在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且可能为公众知晓和接受的社会组织的非主流文化。在这里,亚文化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兴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4、亚文化最初是从美国学者哈里斯的著作《Outsourcedness》中引申出来的,他指出,亚文化并非对主流文化的否定,而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在美国学者索特纳所著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中,也对亚文化有较为详细的描述。5、但随着亚文化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亚文化这一术语开始被一些学者利用来表示多样化的文化,例如,李红雨认为“亚文化”就是“一种文化”,因为它既包含了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非主

  -1-

  流文化,又包含了未被主流文化吸收的边缘文化,所以称其为“亚文化”。6、台湾学者陈世雄认为“亚文化”是一个广泛的名词,其所涵盖的范围很宽广,至少包括四种不同层次的文化。第一种是由社会结构中的两极所形成的亚文化圈,这是典型的亚文化;第二种是由某种主流文化所衍生的亚文化圈,这是复合型亚文化;第三种是由非主流文化自行形成的亚文化圈,这是次生型亚文化;第四种则是现代主流文化以外的所有区域性文化,是地方型亚文化。7、正是基于以上几种对亚文化的界定,本文在选取媒介亚文化这一话题的时候,将其限制在更小的范围内,即“报刊等媒体刊登的以政治、经济、法律等敏感问题为主的报道文章、评论等文化信息类的电子化传播方式”,而不考虑有关一般日常生活的报道、评论等文化信息类的电子化传播方式。

  -2-

篇三: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作者:郝丽崔永刚作者机构: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出版物刊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页码:167-169页年卷期:2011年第6期主题词:政治亚文化类型引导摘要:当代我国的政治亚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类型的政治亚文化。按照主体不同来划分,政治亚文化可以分为大众政治文化、青年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农民政治文化和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按照地域和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根据主体所属群体的不同,可分为强势群体政治文化、弱势群体政治文化和中间阶层政治文化。

篇四: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政治亚文化状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亚文化体现了政治文化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其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软环境。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这种态势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以促进和谐社会进程。

  标签: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和谐社会

  [文献标识码]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扩大经济基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必须夯实政治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使人们从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上对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形成政治文化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政治亚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构成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亚文化状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

  (一)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政治生活不仅有其制度、体制、规范等“硬件”,而且有其“软件”,如感情、信仰、心理等。政治文化就属于政治生活的“软件”。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那么什么是政治亚文化呢?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指出,一个政治体系的全体人民是由地方集团、种族集团或社会各阶级所构成的,它们都可能各有特殊的倾向或趋向。他把这些特殊的倾向称为亚文化。〔2〕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则把文化看作一种集合体,亚文化相当于文化集合体内部的个别集体。同时他还提出了“反文化”的概念,即一种文化体系内部的某个集团抛弃了本体系的根本价值观念,用别的价值观来与之对抗,但这个集团又部分地依靠这个文化体系。迪韦尔热将这种反文化也视为一种亚文化。〔3〕

  由政治亚文化的内涵不难看出,政治亚文化相当复杂,它既表现整体政治文化的个别性、特殊性,又表现政治文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及政治文化的地域性。至于这种复杂的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原因,阿尔蒙德和迪韦尔热都将其归于政治体系内存在的不同集团、种族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是产生政治亚文化的基本原因,这对于考察一个国家特定时期内的政治文化来说,是适宜的。尤其对分析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亚文化,更是无可替代的分

  析维度。

  然而,仅从政治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来分析当前中国的政治亚文化却远远不够。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之中,适合政治现代化的现代政治文化尚在酝酿,而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传统政治文化的身影仍依稀可见,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异域政治文化不断渗入并与本土政治文化交汇与冲突。因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不仅需要考虑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复杂性,而且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的发展性、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因素。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

  根据以上政治亚文化产生的动因与途径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亚文化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从阶级的角度看,它是当代占统治地位、当家做主了的中国各民族人民具有的政治心态与共识。然而人民群众又可以由年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民族等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各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基于利益机制,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过程的态度、情感等也有所差异。同一政策作用于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其产生的结果往往不同。从而形成相应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但从本质上看,各种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属于同质的亚文化群,他们存在较多共识,即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及重大政策问题持相当的认同感,在政治取向上关心、支持现存政治体系。

  2.反文化

  。反文化指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文化,是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他们在政治取向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感,对政府的输入输出持反对或冷漠态度,崇尚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反文化有各种表现形式,“有的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在政治上宣扬取消、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制;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有的…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4〕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反文化,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歪曲或逆向反映,是一种否定或背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敌对性政治文化。

  3.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儒家学说占支配地位的人伦型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以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君主民本的政治思想、权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5〕有着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积累的传统政治文化,并没有随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而销声匿迹,其政治规范、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准则,仍然广泛地存在政治生活之中。其民本思想寓含的重民情、察民意的治政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意识凝聚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国

  家主人翁精神,强调自强不息、道德自律、崇尚和谐的理念,对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6〕但其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与浓厚的臣民意识严重地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责任感,成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最严重的思想羁绊。〔5〕

  4.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渗透始于西方诸国与中国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主导的意识形态,但西方的文化思潮及兴起于民间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同一时空得到了表达并弥散着各自的影响。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结构内的一种亚文化,外来西方政治文化,包含着许多普遍性的科学内容,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思想,法治和权力制衡的政治精神等,这些内容可以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减少政治发展的创新成本。然而,西方政治文化毕竟是以资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与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存在着广泛的异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这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不仅外在地产生政治泛化作用,而且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激活足以影响其政治文化的各种变项。”〔7〕正是基于此,对西方政治文化绝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彻底否定。

  二、政治亚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处在转变之中,新的成分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不断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故此,以上分析的各种政治亚文化远不能穷尽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全貌,而仅仅是主要的亚文化而已。但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形成了主流政治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格局。这种格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一)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然而,政治亚文化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特定群体对政治生活的抽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一方面,政治亚文化不是随经济的发展而立即改变,另一方面,政治亚文化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多元政治亚文化既是建立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又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亚文化主体,由于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可度、对现任政府的信任度等政治心理和政治信念不同,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在何种程度上的接纳和信任。如果不同亚文化主体都认可现任政府的合法性、相信政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能力,就会积极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在国家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展开公平竞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不同的政治亚文化,由于反映的是不同群体集团的具体利益,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只要这种冲突不超出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就能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反之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冲击,经济秩序就会被破坏,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

  (二)多元政治亚文化对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的构成状态在表现社会文化状况的同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多元政治亚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政治文化是整个文化中最能体现统治者意志的部分,代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多元政治亚文化的存在,能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国民的精神等方面影响人们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需求,使社会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而且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便于我们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既保持传统民族精神之魂,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合理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枝繁叶茂地茁壮成长。另一方面,多元政治亚文化并存对社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亚文化的多样化意味着人们在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上存在某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西方与本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冲突。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而不以主流政治文化加以规范和引导,就可能模糊或淹没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不利于和谐社会文化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整个政治系统的存在。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所言:“任何未经融合的亚文化都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最坏的便是构成对一国政治系统的威胁。”〔9〕

  (三)多元政治亚文化影响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政治文化的支撑,阿尔蒙德和维巴指出:“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10〕多元政治亚文化及其分布状态,在宏观上决定国民的行为模式,政治亚文化极端分布的社会,公民行为往往具有极端对立倾向,这样的社会往往最不稳定,民主政治建设很难顺利进行。政治亚文化相对一致分布的社会,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彼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民主政治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构建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构建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政治亚文化

  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社会成员心理的高度认同和行为的约束与规范。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政治文化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兼有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多元政治亚文化同时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等现实,加剧了各政

  治亚文化之间、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谐社会建设呼唤和谐的政治亚文化。首先,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安定秩序是任何社会更是和谐社会的价值选择和不懈追求,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整个社会就缺少稳固的支撑点,所有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而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赖于和谐政治亚文化的建立。在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下,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政府之间存在广泛的政治信任,政治合作的倾向较大,人们的政治行为趋向一致,从而减少冲突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使社会处于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之中。其次,和谐的政治亚文化有利于聚拢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聚拢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和谐的政治亚文化下,各亚文化主体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认同较高,对现行政治体系、政治变革存在或带来的问题保持一定的宽容和理解,有利于党和政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以赴建设和谐社会。

  (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

  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步发展。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12〕主导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通过美好的理想和共同信念的引导,反映人们的愿望与需求,阐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个体与社会存在休戚与共的关系,对各种亚文化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并使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达成人们内在精神的统一和外部行为的自觉一致,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挑战面前,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其“黏合剂”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夯实政治文化基础。

  (三)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形成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由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组成,个体又结合为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和谐运行要基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要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正当途径得到满足。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和谐政治亚文化的关键在于,将不同政治亚文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缓和、化解矛盾冲突,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应承认人们的利益要求、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别,然后以制度化的手段不断缓解由这些差别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协调社会各集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四)加快经济发展,为和谐政治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任何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观念的东

  西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3〕要实现我国政治亚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实中国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能给政治体系带来绩效合法性,有助于主流政治文化与各亚文化的和谐;加快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各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教育程度,抵制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坚定政治信念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政治亚文化,促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23.

  〔3〕〔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

  〔4〕江泽民.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38.

  〔5〕徐志宏,张弘政.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1).

  〔6〕邓薇.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6(4).

  〔7〕詹玲.构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政治文化〔J〕.长白学刊,2004(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9〕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9.

  〔10〕〔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86.

  〔1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篇五: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当代政治亚文化的形态

  2.1当代政治亚文化的形成过程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文化体系建设不断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完成,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层。人民收入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造成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处于阶级下层的人民逐渐产生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不同的社会阶级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社会阶级较强势的往往产生强硬的政治文化弱势阶级产生弱势的社会政治文化。不过随着我国社会制度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也从农业社会转型成工业社会,社会的阶层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原始的阶层逐渐淘汰产生新的阶层,新的阶层往往就会产生对社会不同的认识。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文化观念上,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人们通过交往会逐渐形成共同的一种阶层文化。除去占有主流地位的绝大多数政治文化,还会分化出有别于主流的不同政治亚文化在时间中沉淀下来。

  2.2政治亚文化的特点、2.2.1差异性

  首先政治亚文化就是指有别于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政治导向显然有差别于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导向。正是因为不同的亚文化由于态度、价值观等的不同标志了这一文化群体的存在,所以说政治亚文化具有差异性。

  2.2.2群体性

  从社会研究的校对出发政治亚文化通常是群体性的政治倾向,例如一个团体、一个地区的民族或者机构性质的团体。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社会认识观念,拥有相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政治亚文化通常具有群体性的性质。

  2.2.3流动性

  政治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来说虽也是其成员通过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所构建形成,但和主导政治文化相比还是相对被动的。容易被政治环境及其成员成分等的变化而改变其性质是具有流动性的,可能会逐渐偏向于主流政治文化。逐步认同并吸收主流文化但也有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背离主流政治文化,其价值

  观和思想理论阻碍社会发展。

  2.2.4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亚文化也表现出不同会的时代特征。同社会发展规律相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有的政治亚文化会逐渐消亡有的政治亚文化可以不断地发展成体系。横向的来看对于同种的政治亚文化,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或阶级意义都存在差异性。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政治亚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政治亚文化凸显出时代的特征。

  政治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的特征之外,对于某些政治亚文化还具有更多的特征。例如某些地区的政治亚文化的价值观存在超越现实的现象,还有的具有分散性、不规范性等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当前的政治亚文化发展对当前的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3当代中国政治亚文化的特殊性分析

  在近代的封建社会影响我国政治亚文化的因素存在多个方向,除了传统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外外部的社会环境也对我国的政治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国内的人民群众来说,传统的西方多重政治文化对国内的影响比较突出,因此导致很多人民群众产生了多重性的政治心里和社会认识观念。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我国人民在对西方的政治文化选择时,开始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意识观念。随着国内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注重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也因此造成了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内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外来的西方政治文化行成冲突而又相互制约的特性,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极权主义,官僚主义与西方外来的分权主义。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与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思想互相对立,这种对立存在于每个人的政治生活之中意识形态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无法将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的主流实现融合。也就造成人民群众在选择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出现混乱,出现多重性的心理现象。相对而言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相对保守,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形态以及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这种保守使得很难去发生重大变革,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激进变革的可能性降低,所以这两种政治亚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抗又相互制约的稳定局面。

  2.4中国政治亚文化的分类

  2.4.1农民政治文化

  在历史的潮流中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我国的农民政治文化发展比较成熟。在农民政治亚文化中又根据农民的社会阶级环境,又可以分为农民工政治文化和贫困农民政治文化。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数量达到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农民更注重自己的经济生活,对政治上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关心表现出比较大的政治冷漠。但随着村民自治的普遍实行,农村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广大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在逐渐演进中,但传统的思想成分依然严重。

  农民工与其他的阶层相比较并不能享受到和城里人同样的社会福利待遇还会受到一些不同的歧视以及不公正待遇,导致这一群体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政治参与性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失望感。在他们的个人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实现下就会产生不认同感或者心理失衡,有的严重的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2.4.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

  我国拥有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区域大国,在民族的分布规模上除了汉族的主体构成以外,其余的55个民族主要以聚居的形式分散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人口的8.49%,各少数民族的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保持着各民族独立的政治亚文化。但其中也不乏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使得其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山区少数民族信息相对的闭塞、经济的不发达、民主意识较薄弱、缺乏与外界的接触等,对政治体系的认知较为浅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改革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开始逐渐开放,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很多民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在同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彰显出两者的矛盾性。另外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很多打着民主自由的极端组织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打着所谓维护民族权利要求独立自主的旗号做一些违法干涉国家内政的极端主义活动,长久以来就影响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人士滋长极端情绪。降低了对本国的政治认同思想,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了一些冲突与矛盾。

  2.4.3知识分子政治文化

  在我国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社会中具有较高学历的人,不过在讨论政治文化的方向中,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群体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社会知识人群。他们这类群体更关心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同时也是和政府之间矛盾冲突最严重化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改革以及权利、财富分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放在知识分子身上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忠诚国家体制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政治核心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被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所影响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国外的三权分立、多党制、两院制表现出更大的支持趋势。由此可见国内的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文化的开放度比较大,包含了更多的现代化倾向。尽管在这一类阶层中绝大部分的人们还是坚定不移的支持共产主义,但也不得不重视那些有着激进想法的人群。

  2.5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写到政治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另外政治亚文化还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时代性、差异性和流动性以及群体性等特点。以及我国政治亚文化产生的特殊性不仅受国内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外来西方国家等思想的冲击,使得这两种政治亚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抗又相互制约的稳定局面。

篇六: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政治亚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积极功能

  村庄治理是指对村庄各项事务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和调控,以提升村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亚文化在村庄治理中有着积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亚文化可以促进村庄自治。政治亚文化是指社会中特定群体内的政治文化,它在村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形成和传承。村庄自治是指村民通过集体自治组织,自主决策和管理村庄事务。政治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村庄居民更具有参与政治活动和自治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村庄自治的顺利进行。

  政治亚文化可以增强村庄居民的社会认同感。政治亚文化在村庄中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村庄居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促进村庄居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加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合和互助,从而推动村庄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亚文化可以提高村庄居民的政治素养。政治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村庄居民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他们会通过政治活动的参与,提高政治素养,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政治素养的提升对于村庄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地引导村庄居民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增加政治参与度,提高村庄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有利于村庄治理的科学和民主化。

  政治亚文化可以推动村庄的良性发展。政治亚文化的存在和传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村庄居民在政治亚文化的熏陶下,更容易形成互助、和谐、公正、诚信的价值观念。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将有效地引导村庄居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约和公共秩序,推动村庄的良性发展。


推荐访问:政治亚文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政治 亚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