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学科学情分析方案
1.引言
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状况,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份初中语文学科学情分析方案,以便学校和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学情分析的目标
学情分析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状况,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包括: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学情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情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学情分析的基础工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教师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情;
学生自评法:学生利用问卷调查、学习日志等方式自我评价学习情况;
测评数据法: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平时作业成绩,获取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学习记录法:教师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思考以及问题。
4.学情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收集和整理学情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常用的学情数据分析方法包括:
统计分析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优势科目和薄弱科目,进而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历史对比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历史比对,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变化;
面谈法:与学生进行面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
5.学情分析报告
学情分析报告是学情分析的结果呈现和总结,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针对学生学情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
6.教学实施与跟进
基于学情分析报告,教师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鼓励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发展。教师还需要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7.结语
初中语文学科学情分析方案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状况,为教师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学情分析,学校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
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根据分析报告中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调整,提升学习成绩和能力。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品读别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人。(投影)
曾经,他和我们一样,努力读书,“闭门史书丛,少有凌云志”,可现实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居无定所,“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当然他也娶了妻子,可刚过30岁,他的妻子就去世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生:(个别学生猜是杜甫)
师:我们再来看他仕途如何呢?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遭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遍人生丑态,却道“眼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个人就是——
生:苏轼。
师:非常好。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吧。(生读大屏幕作者文常)
投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位唐宋八大家。
刚才我听见有的同学猜成杜甫,为什么会猜错呢?
(刚才猜错的)生: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沉郁顿挫,他的经历很坎坷。
师:我换一种说法,你们平时读苏轼的作品,觉得他的性格不像是饱经沧桑的人对吗?那么他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呢?(大屏幕出示苏轼经典名句)
生:豪放。
师:为什么苏轼身处逆境,仍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作品呢?我们一起来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师:这篇美文诞生已近千年,标点诞生不足百年,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没有标点的。但我相信大家仍然可以读得很好,请同学们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加上标点。(请学生上班班通标记,其他同学在材料原文上标记)。
投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课文。
订正“寝”的读音。
师:有读不懂的字句吗?
生提问:念。请另一学生解答。
师点拨:月色入户的“户”是窗户还是门?
生答:门。
师:非常好,“足不出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答没有。大家是不是觉得这小短文特简单啊?其实,一点不简单。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值得咂摸。要读透这篇文章你首先要知道:苏轼为什么要夜游?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思考后回答)生:他想去看月亮。
(教师板书“月”)师:很好,你能用原文再回答一遍吗?
生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指导朗读:读得很准确,但没有注意到节奏停顿,还有作者的感情。再找个同学朗读下。
生再读。师指导。
师:“解衣欲睡”应该快点读还是慢点读?
生:慢。
师:为什么?(生无语)假如你们劳累了一天,终于可以上床睡觉了,还会是慢的状态吗?
生:不会。(恍然大悟)因为苏轼没事可干不想睡。
师:刚才同学将“欣然”二字处理得很好,对了,要重读。为什么呢?
生:突出高兴。
师:对,要把不期而遇的惊喜读出来。你们现在读读看。(生根据指导再读)
师:那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生齐答:找张怀民。
师:对,读读原文。
生读原文。师指导:“念”后面应该稍作停顿。要有一个想的过程。苏轼这个想的过程
是很悲哀的,因为他想来想去只有张怀民可以找。同学们读读看。(板书:记月)
生读,师指导。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只能找张怀民呢?张怀民是谁呢?(出示大屏幕)
投影: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新政入狱(乌台诗案),后获释,侥幸活命,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
元丰六年,张怀民贬至黄州,寓居承天寺。
师:这就是承天寺。由此说来,这二人也是同病相怜了。因为境遇相似,苏轼睡不着,同理可证,张怀民也睡不着。既然都睡不着,就一起出来走走吧。应该怎么走呢?快快走还是慢慢走?
生:慢慢走。
师:为什么?
生:只有慢走才能欣赏美景。
师:你能告诉大家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需要慢下来细细欣赏吗?(板书:赏月)
生:群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很好。你觉得美吗?
生:美。
师:怎么个美法?哪个同学赏析一下?
生:这段话用了比喻修辞,将月色比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成水草,给人感觉很美。
师:你从修辞角度赏析的不错,如梦似幻,虚实结合。还有别的同学想说说吗?(没有生举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投影:
月朗星稀,池塘中蛙鸣阵阵,不远处的村落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隐隐约约仿佛还能听到纳凉人们的欢声笑语……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我换成这段行不行?为什么不好?
生:感觉不对,不是一个类型。
师:对,美也有很多种,这段话很明显不合适。你能感受下原文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吗?
生:宁静,淡雅,空灵,还有淡淡的忧愁的。
师:你回答的非常棒。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色下,人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生短暂沉默)原文中表示心情的词语只有一个:欣然。你觉得他当时的心情仅仅是高兴一种吗?
生:放松。
生:惆怅。
生:想起身世有点难过。
生:欣赏月色高兴。
师:对,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那在此情此景下,你猜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生:今天的月色真美啊。做几句诗吧。
师:嗯,很有可能。
生:可能会谈些国家大事,当今的政治形势什么的。
师:对。
生:感叹一下自己的命运吧,还有贬官的遭遇。
师:是的,排解一下内心的愤懑。
生:感慨一下命运的无常,怀念亲人什么的。
师:大家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还有别的可能吗?(生短暂沉默)
师:不知大家是否听过同属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曾有诗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到极致,反而说不出来了,他们二人很有可能只是默默无语的走,满心的惆怅却无从说起。因此课文这里是个留白。
师:心中千般话语万般滋味说不出来只能汇成一句感叹——(板书:叹月)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我怎么觉得大家没有读出那种复杂地情感万般愁绪,有点过于轻松甚至欢呼雀跃了?(生笑)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生众说纷纭)
师点拨:你们看,两个问句连在一起,语气强烈,暗示我们作者此时心潮澎湃,却说不出来。应该怎样理解“闲人”二字呢?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意见。(生讨论)谁想起来说说看?
生:
我觉得闲人是清闲的有时间的意思。
师:也就是说只要没事干的人都是作者所说的“闲人”?
生:我认为是有闲情雅致的意思,别人不会欣赏,我会欣赏,有点得意。
师: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风月本无主,闲者为主人,苏轼在失意落寞的时候,还有闲情雅致去欣赏月色之美,有点小得意,唉,像我们这样懂得欣赏的人真是太少了啊!这是一种——自得。(板书:自得)你们试试看,能否读出这种感觉?(生自由读)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苏轼贬官了,没事干了,自我解嘲。
师:非常棒!自嘲。(板书:自嘲)苏轼当时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么闲吗?(出示大屏幕)
投影:
二十一岁就名动京师,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断言“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苏轼,仕途坎坷,一生颠沛流离。治平二年,与推行新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熙宁四年,上书反对变法,贬杭州;又调任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朝廷一片倒苏之声,侥幸出狱后,被贬黄州,无实权无俸禄。“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后调任常州,经历丧子之痛。后来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重被任用,却因上书旧党弊病而不被新旧两党所容,遭诬告陷害,被迫自请离京。绍圣元年,再贬惠阳;绍圣四年,62岁的苏轼被贬儋州……
生读大屏幕,补充背景知识。
师:可惜苏轼身负大才,空前绝后,一心想做大事却落得如此境遇。你说,他甘心吗?又无从改变,因而,不得不闲。这是一种——自嘲。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生自由读)
师:如果这些遭遇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呢?(生自由答)
师:但凡意志稍微薄弱点的都消沉了,柳宗元“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范仲淹为什么写《岳阳楼记》?激励友人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而,苏轼没有,他能在得意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那是因为他还善于——自我排遣。(板书:自我排遣)。人生都有不如意,我们要学习苏轼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人生的低谷。
补充材料:
师: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写了220首诗,66首词,3篇赋,19篇散文,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却有如此丰富的作品,还有——
投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
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师:不是不在乎,而是拿得起来放得下。所以文学大师林语堂在仔细研究了他的一生后,概括成一句话:(出示大屏幕,齐读)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我想起我的老师爬山的故事,年纪太大,爬不动了,就不逞能了,东坡不是说了吗——人生何处歇不得?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感悟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感悟他载歌载舞的一生。
生自由读背,争取当堂背诵。
师:苏轼写完这篇文章后不久就调离了黄州,开始了人生新一段的征程。他说自己就像磨盘上的蚂蚁,又像旋风中的羽毛,但他始终一路走,一路歌。在930年前,古人尚能做到赏一轮明月,积极面对人生,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心中有一轮明月,伴你走过人生低谷。要想更全面的了解苏轼,课外可以阅读这两部书——《苏东坡传》《东坡突围》。(出示大屏幕)
作业布置:
片断练习:苏东坡、张怀民二人在月下漫步会说些什么呢?合理想象,符合文章的意境。
下课!
学情分析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年有余了。在工作中,我能够做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标,掌握新思想,虚心学肯钻研,能够认真细心地对待这次备课,学生方面,我从初一起带这个班级,对学生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的方法,有一定文言实词积累;并且本文短小精悍,在通读文章方面确实不存在什么难题。我班学生具有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可在学习习惯方面,习惯于浅尝辄止,回答问题仅局限在表层,总也答不到点子上,需要老师反复引导思考和启发,不能着急,而我有时候就沉不住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赏析、背诵等学习活动中来。
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到老,也要学到老啊。
评测结果
对于1.2题,全班57人,有54人全对,3人稍有瑕疵,准确率达到95%。
对于3.4题,全班57人,有49人可以流畅完整的表述,8人表述不完整,准确率达到85%。
结果分析
课堂时效性比较强,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抒发“闲人闲情”的散文小品,“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记承天寺夜游》通过传神地描绘作者夜观月光竹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它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而又空灵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文章语言言简意赅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全文仅80余字,却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加标点”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写景的匠心,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评测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试题如下:
1.解释加点字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理解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如何理解“闲人”含义?
4.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教后反思
得到“一师一课”这个难得的机会,我非常高兴。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我决定上《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首先要感谢寒假的远程教育培训,一个周的磨课没有白看,丁慎杰老师对这篇文章独到深入的见解和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点。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使它更适合我讲,更适合我的学生学,只有切合学生实际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定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指向性。
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整个教学过程以一个主要问题贯穿始终:为什么要夜游?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其他枝节全部融入这个过程,使课堂成为一个整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主次分明。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其次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如: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闲人”一句通过多次分析反复诵读感悟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等。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我只是多次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这也算是一种“知人论世”吧。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只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品语言,感悟达观人生态度。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一点当然也要在诵读过程中来进行。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古人尚且知道赏一轮明月,积极面对人生,你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说的还不错,这不仅加强了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大家会想到苏轼,想到他的豁达从容!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极具美感和韵味的小品文。“积累”“感悟”都是比较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这样就要求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品味作品深刻内涵,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品味作者复杂的情感,体味其旷达豪放的情怀。
篇三: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
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学生熟练背诵了课文,知道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知道古人用这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意志和理念,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了文章大意,了解的“耳”、“焉”“也”等子的用法。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爱莲说》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评测练习
一.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堂课,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课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
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篇四: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效果分析】
1、通过读词,寻找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2、寻找词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心灵。
我们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目标应该基本达到了。
3、做到了用课文来教语文。
教学过程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4、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感情地读,结合文章内容的想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突出了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一)、现在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二)、九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对诗词的关注,但还是难以把诗词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环保之弦成了我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诗词知识及方法,所以在文体上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
(三)、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课堂上的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较高,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效果分析】
5、通过读词,寻找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6、寻找词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心灵。
我们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目标应该基本达到了。
7、做到了用课文来教语文。
教学过程中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8、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感情地读,结合文章内容的想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突出了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评测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词五首·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斜晖脉脉()
(3)人不寐()
(5)锦帽貂裘()
(7)舴艋舟()
2.解释下列加粗字。
(2)白蘋洲()
(4)右擎苍()
(6)鬓微霜()
(8)麾下炙()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也拟泛轻舟()
(5)五十弦翻外声()
(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
(2)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
(4)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
(8)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温庭筠的《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武陵春》上片的哪句诗表明季节是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
三、朗读应当贯穿、充斥语文课堂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环节,读其声、润其心、品其情,特别是这一课。
任何讲解、任何分析、任何对话都不能替代个性化的朗读。有时,我觉得还是讲的多了点,再就是朗读的形式和方法太过于单一和拘囿,教师参与的过多,学生的思想被束缚,个性化的解读又流于格式化之嫌。
【课标分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初中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本单元的课文答部分选自历史著作,本节课词五首反应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在学习中借助文本进行体验式的想象、思维,指导行动,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情分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