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
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解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养老服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对养老服务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一、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相对充裕,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相对匮乏。此外,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规模也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也短缺,导致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
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也需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医疗护理,还要关注心理护理、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目前,一些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和模式开始涌现,如家庭养老服务、智能辅助设备等,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三、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
养老服务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养老服
务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发展,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愈发突出。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推动养老服务的改善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篇二: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通用5篇)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通用5篇)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于20__年也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18%。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安义县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3.1672万,占总人口的11.73%。各种养老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养老事业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养老模式等系列养老问题的研究,了解安义县社会化养老事业现状,分析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年人对养老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安义县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近,我们对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外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县养老事业发展现状。
1、目前,我县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传统的子女、后代居家瞻养老人;二是五保老人(含城镇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及分散供养,经费由财政负担;三是福利机养的自费代养;四是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近年来,我县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较快。5年来,通过向省市争取资金及我局自筹资金,共投入了2500余万元,兴建了十所农村敬老院,一所老年公寓和一个现代化的福利中心。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敬老院,使全县上千名孤老老有所养。20__年建设了文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创了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先河,拓展了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共有五保对象1580人,其中集中供养186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744元,实现了全县五保对象应保尽保。
2、城乡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共有106个农村老年协会、158个基层老年体协。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还设立的协会、学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业余社团,基本能满足有参加集体活动意愿的老年人需要。全县老年社团发
挥群众性组织优势,积极引导老年人发挥专长,培养兴趣和爱好,丰富和活跃了城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县养老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老龄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大,个体私营企业参保率低。二是政府针对“五保”老人兴办的敬老院供养水平还比较低,公办的老年福利机构体制不活,入住率偏低。三是民营养老机构仍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缺乏支持政策,全县仅有1所老年公寓,规模较小、设施简陋,而且护理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经营状况不佳。四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只有一个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点,因处于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同时,居家养老还处在社区组织的自愿服务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化的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机制。五是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六是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事业发展。老年人家庭观念较强,不愿离开家人入住养老场所。比如我县的老年公寓设有床位160张,受传统观念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现入住老人只有54人,护理人员均是来自下岗职工和农村打工人员。
三、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1、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事业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其中,属孤寡老人且没有生活来源的养老服务,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属生活困难的高龄老人,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民办公助,由政府购买部分服务,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属较高收入群体的,应实行市场化经营,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
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
2、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全县所有社区都要兴建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或居家老家服务站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拓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社区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并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有远程中央控制和服务的电子呼叫系统。社区卫生部门要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对长期老年病人上门问诊、送药到门。
3.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居家养老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在及时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而照顾到了老年人“故土重迁”的习惯。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③可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④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
4、创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货币化养老,对全县所有农村敬老院进行重新布局规划,合并一些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乡镇敬老院,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由市、县两级政府补贴,在县城和中心镇扩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高档次政府养老机构,由政府采取全额负担养老费的形式,优先收住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人”,使这些养老机构真正成为各级养老服务单位的示范。继续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乡镇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全面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以及按劳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从单纯为城乡鳏寡孤独和“五保老人”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向供养、教育、护理、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转变。同时,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股份制改造为主,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现有老年福利院、养老中心等公办盈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改革、改
组、改造步伐。对公益性收养任务,可以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服务。
5、加快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要不断加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层次不同的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学习、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到“十二五”末,全县50%的村和90%的社区要建立适宜老年人学习、娱乐、健身、交流等活动的老年活动场所。依托老年中介组织及市县、乡镇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体、学习活动,使县上月月有活动、乡镇(街道办事处)周周有活动、社区天天有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6、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鼓励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食品用品开发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委托培养、政府资助的形式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大力提倡社会互助,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7、注重媒体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办栏目,全方位宣传报道我县老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老年法》的宣传,要突出颂扬参与、支持、赞助老年人事业的单位、个人及各类好人好事。要动员全社会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大家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结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危机。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城市交通等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开放免费的优质服务。同时要倡导现代养老理念,改变传统养老观念。要以“老人节”宣传月等节庆活动为抓手,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人人关心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篇2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xx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xx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xxxx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xxxx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
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XX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二、全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
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xx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三、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xx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
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xx】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xx年,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篇3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曲靖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的通知》要求,县老龄办结合工作实际,**年9月15日,老龄办积极主动与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及县规划局联系,共同配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现将**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老龄部门的统计,截止**年底,**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1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其中80周岁至90周岁的老年人有9408人,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人,与省、市同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末老年人口将增至7.97万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以上。"五保"人员1868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2.6%。全县154个村(居)委会100%的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我县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老年人多、贫困面大,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伴随而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呈现,趋于社会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及社会的服务需求,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县委政府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我县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纳入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同时,为建设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新建小区已规划要求配套建设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已经建好的小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按规定为老年人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提供服务。**县国土局在符合土地用地总体规划下,根据土地功能分区,负责给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二、**县养老机构现状
(一)政府主导促进政策实施。一是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纳入各年度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内容,县政府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并进行督促检查。二是不断完善老龄政策。20xx至**年,我县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渐系统配套了与省、市、县衔接紧密的政策性措施。三是通过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定我县""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二)狠抓老年综合性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程显著加快,目前,我全县有各类养老机构10家,总床位400张,占全县老年人口的0.6%,即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其中,全县已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规模5600平方米,总投资525万元,已培训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共35人,将为老年人提供床位140张,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社区的照顾和服务。已列入**年计划建设的项目4个;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已在板桥、钟山建2所高标准的敬老院,建设规模595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91.6万元,床位数260张,实际入住老人数257人,管理人员3人,护理人员10人。阿岗敬老院已立项审批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完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我县对老年人的优待规定。**年,认真落实省级规定的高龄老年人补助津贴,80-99周岁的老年人的保健补助月人均45元,每人每年54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长寿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500元,每人每年6000元。今年上半年,享受保健(长寿)补助达9450人,比上年增加45人,百岁老人长寿补助,实行按月发放。我县从20xx年开始发放,并严格按照省、市规定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标准每年增长15%,已从20xx年每人每年2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540元,到**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49715人次,发放金额1593.616万元,发放形式采用农村信用社"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发放。同时,组织人员对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县委政府的惠老政策落到实
处。20xx年我县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县城内公交车优待政策。同时,切实维护老年人在家庭赡养和抚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我县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业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十分关注,还没有感觉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关联度也无清晰的认识,致使养老服务业工作推进速度慢,工作欠力度,基本处于启动状态。加之居民传统(20xx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庭式养老观念依旧,机构养老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资渠道单一。从我县目前养老机构开展的工作情况看,虽然依托省、市、县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组建了相应的服务工作组,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只有文体娱乐活动,入住老人为空白。尽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计了日间照料室、餐厅、厨房等功能,但绝大多数社区不具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条件,原因是社会力量参与少,社区集体经济欠缺,一些配套设施让社区承担资金投入困难较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不完善、不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难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敬老院处于有空床但不能接收老人的状态,目前"五保"老人还有1611人未进入敬老院,一方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敬老院无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另一方面是老人思想观念未能转变以及资金原因,促使大部分"五保"老人达不到入住条件。
(三)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无编制,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基本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人员及老协会会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少养老护理知识。
(四)政策扶持不完善。目前,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还未出台配套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五)床位缺口大。目前,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6张,与国家、省有关要求"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六)特色养老服务缺乏。目前,全县没有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
四、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我县而言,人口老龄化加速,高龄化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口80%的在农村,收入水平低,这就决定着老年人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居住在家里,既有子女的照顾,又可以参加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因此,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如下建议: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要由政府主导,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养老服务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领导小组职责,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形成工作全力,组织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把养老服务场所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养老场所,做到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爱老、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居家养老、敬老院的服务,老年人乐于接受,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三)制定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结全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助制度,省、市应提高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的承担比例,减少县级财政的压力,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明确购买
服务对象,实行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设有公益岗位,以保证工作岗位及人员到位。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经费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民生工程,要把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管理人员工作经费以及购买对象补贴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福彩资金作用,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五)拓宽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要从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维权服务拓展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更多个性化服务项目。根据特殊老年群体需求设定项目及服务标准,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充分发挥社区老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开展与老年人进行情感沟通,陪聊谈心,心理疏导等活动。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六)建立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县、乡、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基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它养老服务事项。
(七)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养老护理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鼓励社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互助小组。创造条件,吸引专业和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县、乡应配置相应的行政编制,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篇4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__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__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xxxx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xxxx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
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__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二、全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
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__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三、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__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
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__】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__年,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篇5__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__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曲靖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的通知》要求,县老龄办结合工作实际,__年9月15日,老龄办积极主动与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及县规划局联系,共同配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现将__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老龄部门的统计,截止__年底,__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1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其中80周岁至90周岁的老年人有9408人,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人,与省、市同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十二五”末老年人口将增至7.97万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以上。“五保”人员1868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2.6%。全县154个村(居)委会100%的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我县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老年人多、贫困面大,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伴随而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呈现,趋于社会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及社会的服务需求,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县委政府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__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我县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纳入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同时,为建设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新建小区已规划要求配套建设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已经建好的小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按规定为老年人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提供服务。__县国土局在符合土地用地总体规划下,根据土地功能分区,负责给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二、__县养老机构现状
(一)政府主导促进政策实施。一是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纳入各年度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内容,县政府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并进行督促检查。二是不断完善老龄政策。20__至__年,我县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渐系统配套了与省、市、县衔接紧密的政策性措施。三是通过对“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定我县“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二)狠抓老年综合性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程显著加快,目前,我全县有各类养老机构10家,总床位400张,占全县老年人口的0.6%,即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其中,全县已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规模5600平方米,总投资525万元,已培训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共35人,将为老年人提供床位140张,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社区的照顾和服务。已列入__年计划建设的项目4个;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已在板桥、钟山建2所高标准的敬老院,建设规模595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91.6万元,床位数260张,实际入住老人数257人,管理人员3人,护理人员10人。阿岗敬老院已立项审批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完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我县对老年人的优待规定。__年,认真落实省级规定的高龄老年人补助津贴,80-99周岁的老年人的保健补助月人均45元,每人每年54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长寿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500元,每人每年6000元。今年上半年,享受保健(长寿)补助达9450人,比上年增加45人,百岁老人长寿补助,实行按月发放。我县从20__年开始发放,并严格按照省、市规定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标准每年增长15%,已从20__年每人每年2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540元,到__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49715人次,发放金额1593.616万元,发放形式采用农村信用社“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发放。同时,组织人员对
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县委政府的惠老政策落到实处。20__年我县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县城内公交车优待政策。同时,切实维护老年人在家庭赡养和抚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我县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业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十分关注,还没有感觉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关联度也无清晰的认识,致使养老服务业工作推进速度慢,工作欠力度,基本处于启动状态。加之居民传统(20__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庭式养老观念依旧,机构养老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资渠道单一。从我县目前养老机构开展的工作情况看,虽然依托省、市、县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组建了相应的服务工作组,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只有文体娱乐活动,入住老人为空白。尽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计了日间照料室、餐厅、厨房等功能,但绝大多数社区不具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条件,原因是社会力量参与少,社区集体经济欠缺,一些配套设施让社区承担资金投入困难较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不完善、不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难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敬老院处于有空床但不能接收老人的状态,目前“五保”老人还有1611人未进入敬老院,一方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敬老院无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另一方面是老人思想观念未能转变以及资金原因,促使大部分“五保”老人达不到入住条件。
(三)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无编制,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基本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人员及老协会会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少养老护理知识。
(四)政策扶持不完善。目前,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还未出台配套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五)床位缺口大。目前,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与国家、省有关要求“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六)特色养老服务缺乏。目前,全县没有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
四、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我县而言,人口老龄化加速,高龄化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口80%的在农村,收入水平低,这就决定着老年人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居住在家里,既有子女的照顾,又可以参加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因此,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如下建议: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要由政府主导,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养老服务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领导小组职责,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形成工作全力,组织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把养老服务场所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养老场所,做到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爱老、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居家养老、敬老院的服务,老年人乐于接受,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三)制定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结全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助制度,省、市应提高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
金投入的承担比例,减少县级财政的压力,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明确购买服务对象,实行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设有公益岗位,以保证工作岗位及人员到位。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经费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民生工程,要把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管理人员工作经费以及购买对象补贴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福彩资金作用,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五)拓宽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要从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维权服务拓展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更多个性化服务项目。根据特殊老年群体需求设定项目及服务标准,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充分发挥社区老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开展与老年人进行情感沟通,陪聊谈心,心理疏导等活动。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六)建立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县、乡、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基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它养老服务事项。
(七)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养老护理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鼓励社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互助小组。创造条件,吸引专业和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县、乡应配置相应的行政编制,强化管理和服务职
能,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共
页23
篇三: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4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索破解人口老龄化的新途径,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近,我们对集安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587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3829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集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60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伴随空巢化的特征,因丧偶等原因独居的高龄老人比重也相当高。据统计,集安市现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区三无老人109人。人口老龄化势必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不断弱化,社会
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据调查,集安市城区约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约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养老观念上,正在由养儿防老向国家养老转变;在养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会化、普惠化、均等化转变。
(二)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改善和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从XX年开始,集安市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921万元,对全市农村敬老院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达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个,极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XX年,根据省民政厅、省编办《关于全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依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将全市农村敬老院统一更名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纳入依照事业单位管理行列,完成了由敬老院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过渡,理顺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了公办福利机构承载能力,提高了五保老人入住率。目前,全市公办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12个,养老床位1000余张;民办养老机构3所,床位280余张。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启动。从XX年起,集安市加大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共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12个,日间照料床位5张。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床、桌椅及老年人文化、娱乐用品,并为每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免费对外开放,城区老年人均可来此休闲娱乐,丰富了城市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日间照料中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由社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由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全市社区服务的工作规范、服务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逐步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与当地人口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客观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养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主动,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养老的有关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有些部门对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致使社会化养老仍处于自
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市里虽然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由于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导致居民群众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建立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但能够得到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很小,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层面,鲜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更少有专业培训,总体服务水平较低,只靠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难以更好地承担为老年人服务的需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太少。为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尚未出台;缺乏对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紧急援助、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等养老服务的制度和标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缺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赡养脱离,空巢老人现象严重,生活照料缺失问题普遍存在。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要面向五保老人。集安市11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问题,还停留在救助式的供养和运行模式上,服务
内容仅限于吃、住等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生产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生活气息沉闷。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集安市目前仅有3所小型民办养老机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其养老服务水平及服务功能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及生活需求。由于对优惠政策理解不深、对养老市场了解不透、对福利事业关注不够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速度迟缓。“民办公助”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步履艰难。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难使社会化养老事业有快速的发展。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养老队伍素质偏低。全市社会养老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制度建设上、服务标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等亟待加强。社会养老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管理能力弱化,服务水平低下。目前,集安市社会养老机构多半管理及服务人员是聘用的下岗人员或家庭中的闲置人员,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多数是从社会上随意招收的,文化水平和服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由于养老护理工作待遇低、保障差、不稳定,加上观念上的原因,社会上很多人不愿意干这种“侍候人”的事,从而导致养老从业人员偏少,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
求。养老服务公益岗位开发不够。据调查,集安市养老服务类公益性岗位仅占全市公益性岗位总数的%,而且这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也未全部充实进养老队伍,导致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化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美好生活。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养老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
务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习惯和愿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居家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形式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探索建立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应配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吃、住、玩的固定设施和接送工具,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饭、保洁、购物、护理、求医买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以有效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供给。
(三)继续推进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夯实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发挥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证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改造一批具备收养条件和规模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提高对社会老人的收养
能力;对个别入住率低、运营困难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行合理整合,空余床位用于收养社会老人。以农村养老服务大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就集安市而言,当前急需按照花园式、宾馆化标准,开发建设一所集养、护、医为一体的城市福利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在保障基本需求、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集星级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候鸟式”多元化养老服务,采取“南飞过冬、北漂避暑”的方式,使入住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气候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让老年人在游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动态保障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养老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同时,鼓励社会慈善
力量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赠,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渠道。
(五)完善优惠政策,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要优先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城镇居民小区开发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要预留足够的社区老年人活动和日间照料服务场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区,可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需求。要加大“民办公助”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优惠政策,从土地使用、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向养老服务业聚集,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制定完善养老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定,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全面实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使养老机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养老队伍建设,经常开展养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优待鼓励政策,积极引进老年康复、老年病治疗、养老机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人员
结构。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努力培育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合理开发利用公益性岗位,增加社会养老服务类公益岗位比例,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中,并适当提高其薪酬待遇,落实岗位补贴,形成激励机制。养老服务社会化调研报告养老服务调研报告(2)
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XX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XX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全市高个百分点,比全国高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XX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县实施养老社会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XX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XX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XX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XX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XX年,又
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XX年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XX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XX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倍、倍、倍、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三、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XX年期间制订发布的。自XX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XX〕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
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
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养老服务调研报告(3)
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已转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吁全社会关
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今年重阳节期间,我深入街办辖区,就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街办在居家养老方面取得的成绩
自XX年以来,我街办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辖区情况基本摸清。成立了街办社会事务办公室,主抓居家养老工作,同时街办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有我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2、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去年街办投入巨资,对破败的车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达xxx平方米。设有男、女休息室,阅览室,诊疗,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并配有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3、保障水平促步迈进。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政府
xxxx第xx次常务会通过,区发改委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印发了《关于xx区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项的批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xxxx平方米,比原地扩大6倍,现在用地已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我区乃全市居家养老建设的示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街办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认知不到位。社会各方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认识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识日渐淡化,行政推动和宣传尚欠力度。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中有的更对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闻所未闻。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不强,对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接受快,对有偿、低偿服务接受慢,有时还存在质疑心理。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向我道出苦衷:“我们能做好无偿服务,难做好有偿、低偿服务。”一些人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偏见,大多年纪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认为伺候老人的工作脏,收入低,地位不高。有的人员在参加家政培训后,宁愿当孩子保姆,不愿从事居家养老服务。
2、人员配备不能完全到位。xx居家养老服务中站的服务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人员、低龄老人为主,普遍老化,文
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和质量打了折扣。服务人员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档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养老服务中站存在专职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窘境。
3、服务质量不能完全到位。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场地、人员等因素制约,设施相对匮乏,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内容单一,接受服务的人群只有本社区居民,其他几个社区缺乏服务用房,有的连居委会正常办公用房都非常紧缺,加上今年各社区都接收了2-3名网格员,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更显得提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社区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遍难题。一些新建小区对幼儿园、会所等均进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规划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预留了场地,在小区建成后便改为他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三无”、80岁以上、重点优抚人员,许多处于边缘的老人还不能享受此项服务。
4、运作机制不到位。目前,我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只有我街办一家,别的镇街都没有涉足,其他社会力量没有涉及这个领域,因为采取的不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导致资金投入主体单一、数量不足。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仅在吃、医、娱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缺乏更高层次的消费项目,老年人很难从市场上买到满意的服务品种。同时因为采用的不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所以很难维持它的长久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亿,占总人口的%。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400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每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据调查,有90%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首选居家养老模式。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有95%的老人过着居家养老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居家养老,逐渐替代传统家庭养老而成为主流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要让老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我觉到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加强。
1、强化宣传,推进服务意识自觉化。要在扩大宣传的广度、增强宣传的深度上下功夫,尽快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一是完善宣传网络。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不仅仅是街办的独角戏,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龄委等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宣传网络,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尽快形成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先进典型。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镇街评比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在典型选取、典型塑造、典型宣传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会、各级劳模评选等要增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身影,扎实推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创新宣传手段。我国自汉代以后就有了“举孝廉”的做法,孝顺父母的人经推荐可直接入朝为官。现阶段,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从法律层面启发人们增强养老、助老的自觉性。要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消费观念,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在五好家庭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中,要把敬老养老助老列为考核内容,各级部门务必把好入围关口。
2、打造队伍,推进服务人才专业化。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服务等专业知识,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可以由卫校学生、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等组成,由政府为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并适当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补贴。对这支队伍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二是打造社区专职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要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建议采用XX年我区招聘镇敬老院院长、会计的做法,提高其
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三是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对社区党员,可将其纳入党员志愿者活动,作为社区党员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并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正的“必修课“。对在校学生,可采取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一定的时间量。对社区低龄老人,可采用“时间银行”的办法,进行“劳务储蓄”,通过对社区高龄和困难老人服务以换取将来别人为自己的服务。
3、细化政策,推进服务支撑长期化。一是保证建设用地。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予以优先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点,预留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新建小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企业、学校、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实行收费优惠。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电视等经营单位,对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律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电话、网络、电视安装实行半价优惠。公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收费标准要按补偿成本原则确定,报同级发改、财政、民政部门核准。三是适当减免税费。对新设立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结构,应参照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和就业再就业等有关税费扶持政策执行。要按规定减免征收福
利性、非营利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营业税,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要通过税收优惠,发展龙头服务企业,促进开展连锁经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
4、加大投入,推进服务资金多元化。应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老龄工作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明确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持续加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推动社会共建。建议通过发展民间资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建立准入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强同国内知名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联盟,投资设施、提供的奖项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资源。积极宣传《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性意见,鼓励和发动有能力的团体和个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捐资。每年都要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5、整合资源,推进服务平台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办、社区单位以及个人等为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合理配置。一是优化政府敬老资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尽快整合基层民政、劳动、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要完善部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辖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提供适当的资金、场地、设施等,并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积极挖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项目化签约承诺制服务,向资质高、信誉好的社会服务机构购买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发、洗浴等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面。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将签约单位的各类服务信息在平台上公开,架设起社区老人与服务单位的需求对接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适需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养老服务调研报告(4)
构筑文化养老的魅力社区
——崇安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对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社区的有关实践探索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崇安寺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崇安寺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
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老年人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
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
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
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
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服务工作调研报告(六篇)
(篇一)
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逐步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7月上旬,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和平带领部分委员,组成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柴桑区城乡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此次调研采取了听取汇报、组织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先后走访了柴桑区中心敬老院、新合乡敬老院、金海惠养老公寓等地。听取了区民政局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据全区老龄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区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42514人,其中70岁以上22488人,80岁以上的6120人,90岁以上的576人,100岁以上的7人。从总的情况看,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公办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为示范的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局面,初步实现了老年服务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截止2018年7月,全区共有公办敬老院13家,(其中乡镇敬老院12所,1所中心敬老院。总建筑面积38970平方米,可设床位1780张,现入住老人526人);全区民办(社会)养老机构4家,(可设床位608张,现入住老人280人);全区共有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24个老年人颐养之家(农村幸福院)。主要表现在:
1、落实政策,有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按照“稳定、转型、提升”的要求,我区在明确乡镇公办敬老院承担基本养老服务职能的同时,在最大限度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我区大力开展公办敬老院社会化转型试点,将敬老院空余床位面向失能或高龄社会老年人开放,实施社会化代养服务。目前我区已有马回岭、江洲镇两所公办敬老院接收社会老年人实施代养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当地养老需求不足的局面。根据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要求,为实现市中心城区“大数据+养老”服务的战略转型,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我区在前期建立的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加快推进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养老服务需求。
2、多措并举,逐步改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我区在抓好养老机构管理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利用省、市、县福彩公益金项目资助养老机构设施的维修和改造。五年来累计申报项目65个,分别为公办敬老院维修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老年人颐养之家(农村幸福院)和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等项目。项目建设投入资金为869万元,其中用于公办养老维修改造和建设资金761万元,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108万元。如:**-**年,分两次为岷山乡申请落实敬老院维修改造项目资金105万元,彻底改变该敬老院的面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落实70岁老人意外保险、70岁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80岁高龄老人以及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惠老民生政策,并逐年
--
依照政策提高标准,让更多的老年人获到更多实惠。
3、履行职能,稳步推进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为此各相关部门大力协调配合。为了给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后劲,满足日益发展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今年我区严格按照《**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和管理办法》的要求,区民政、规划、房产、国土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做好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验收、移交等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11处新建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规划面积为4776.21平方米。积极推进医养结合,配合卫计委做好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室工作,以顺应养老服务需求。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目前,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应有关注,群众普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不够,在敬老养老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加之受自我养老能力、子女经济状况和养老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来源不稳定,养老日益成为我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凸显的社会问题。
二是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尽完善。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上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还缺乏政策的有效支持,制约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发展。当前,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特别是一些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赶不上老龄化的需求。面对当前养老问题的凸显,我区除了乡镇敬老院,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以及个别乡镇修建幸福院外,再无其它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孤寡、失能、空巢老人的需求,还需要继续加大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各级财政对养老服务投入尚欠力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费自然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养老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人员培训、基层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等缺乏资金保障。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门项目支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形成一定规模,配套设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
三、几点建议
根据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探索适宜柴桑区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及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二)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运营监管模式。我区公办敬老院承担着“三无”、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的养护、康复、托管等任务,发挥着托底保障与基础支撑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农村敬老院维修和改扩建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使分散供养的老年人能够自愿到敬老院安度晚年。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公建民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通过免租金、提供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建民营”。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明晰
--
权责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增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要完善领导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二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要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篇二)
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则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深入了解和总结地方相关经验,**年5月30日至6月2日,本课题组一行5人对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当地市发改委、人社局、卫计委、财政局、老龄办等部门展开座谈,对几家典型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进行案例调查,与老年人代表、机构负责人、养老服务人员等广泛交流。调研发现,近年来,青岛市走出了一条依靠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更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下文将报告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建议。
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青岛市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9300亿元,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12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处于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在人口结构上,早在1987年,青岛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超过了7%,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进入21世纪,由于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上世纪生育高峰人群步入老年等原因,青岛市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并呈加速发展态势,目前属于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年底,青岛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69%,比同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高4.59个百分点。从人口老龄化速度来看,呈加速态势。“十一五”期间,青岛市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17%,每年净增3.7万人。“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速达到4.7%,每年净增6.6万人。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显著。**年底,青岛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6%;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4%;100岁及以上老年人678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了0.9岁,达到81岁。预计“十三五”期间将达到81.5岁。
三是空巢、失能等高风险老年家庭比重高。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青岛市城镇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达到66%,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高达70%以上,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空巢率达62%。至**年底,青岛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共29万人,其中失能老人9.5万人。同时,青岛市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年全市平均每户人口数为3.09人,市区平均每户仅2.92人。
总的来看,随着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高龄、空巢、失能等高风险老年家庭明显增加,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对当地完善社会
--
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迫切诉求。
二、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
针对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青岛市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具体如下:
一是实现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政府为本市户籍60岁及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其中对半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时间不少于45小时,对失能老年人每月服务不少于60小时,按照城镇每小时15元、农村每小时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年,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为鼓励和扶持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规定对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30人以上的养老服务组织或企业,每年给予1-7万元补助。每年约有30个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获得补助。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2600多名,为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例如,本课题组在李沧区入户调研的一位独居女性老人,现年90岁,听力严重下降,尚能自我行动,配偶早年去世,唯一的儿子也已去世。目前该老人每月领取700元低保金,并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服务2小时,为其做饭、扫地、洗衣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生活照料问题。
二是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截至**年底,青岛市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44个,覆盖了100%的城镇社区和68%的农村社区,参与活动的老人3万多名;具有助餐功能的日间照料中心236个,助餐老人5000多名。政府对每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年运营补助5—10万元。**年,市政府在全市建设30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和以往的日间照料中心相比,示范点的特点为:运营主体必须是社会组织或企业,实现专业化运作;功能上能提供送餐、助洁、陪诊、短期托养等服务,辐射周边居家老年人;服务量上日均服务老人不少于40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示范点建设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壮大了一批社会组织,夯实了社区养老依托功能。
本课题组对“李沧区记忆护理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该中心属于政府打造的示范项目。**年,李沧区政府投资50余万元建成该中心,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实行政府补贴、低偿收费、公办民营的经营方式。政府以每年25万元(市财政5万元、区财政20万元)购买服务,委托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承担运营。服务对象侧重于患有失智症或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日托、全托、喘息式等照料服务,主要辐射周边社区。该中心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将每月照护费和餐费分为600元、900元、1200元、1500元几个档次,自成立以来重点服务老人30多人,受益人数100多人。
三是大力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年,青岛市养老总床位5.82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7张,养老机构共193家。近年,政府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年全市8处社会福利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集五保供养、优抚保障、孤儿养育、救助管理、社会养老功能于一体,每处床位800—1400张。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年以来,调动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53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投资14.4亿元。目前民办机构成为养老行业生力军,全市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占87%和66%,涌现出圣德、新华锦、福山、万科等一批规模较大、服务规范、业内知名的民办养老机构典型。推进养老服务运营机制改革,大力倡导公办民营。全市26家公办养老机构中,14家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交由社会
--
力量运营,实现政府由直接服务到购买服务、监管服务的转变。
三、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早在**年,青岛市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在快速的老龄化过程中,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需求不断增长,而现行的医保制度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为此,青岛市政府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进行了认真研究。从国外情况看,有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以美国、荷兰等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还有以瑞典、丹麦等为代表的福利模式。经过反复比较论证,青岛市选择了社会保险模式。同时,考虑到新建社会保险险种筹资的难度,确定从医保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先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将制度搭建起来。**年7月,青岛市政府先在城镇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内建立起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年1月1日,青岛市正式出台实行《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实现护理保险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其基本制度框架为:
一是在对象上实现城乡医保的参保人全覆盖。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城乡居民,均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保障对象。目前覆盖人数810万人。为确保护理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体现社保缴费不同,待遇标准也不同,对城镇职工及一、二档缴费居民采取不同的待遇保障水平。
二是在服务形式上采取专护、院护、家护、巡护四种形式。医疗专护主要针对重症失能老人,由二三级医院专护病房提供较高医疗条件的医疗护理;护理院医疗护理主要针对终末期及临终关怀老人,由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和社区巡护是指由护理服务机构(或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前者主要针对城镇退休职工,后者主要针对城乡参保居民。
三是在基金筹集上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定期划转。**年试点期间,护理基金从医保基金和福彩公益金中划转。**年城乡统筹后,从职工基本医保历年结余基金中划转20%,一次性划转19.8亿元,作为启动和支持基金。当期的护理保险基金,职工按个人账户计入基数的0.5%从医保基金划入,每年约5亿元,人均筹资156元/年;城乡居民按当年基本医保筹资总额的10%划入,每年约3亿元,人均筹资61元/年。
四是在待遇标准上根据社保缴费不同实行差异化待遇。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职工报销90%;一档缴费成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大学生报销80%;二档缴费成年居民只可申办巡护,医疗护理费报销40%。同时,护理保险费用实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的结算管理办法,标准为专护170元/天、院护65元/天、家护50元/天、巡护800—1600元/年。这套标准为护理机构与社保机构结算的人均包干标准,不分解包干到每个患者。
五是在服务监管上建立一系列监管机制。包括享受护理待遇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护理服务机构资质准入制度、护理服务机构床位规划和备案制度、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备案制度、护理服务机构监督考核机制等。
总体而言,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对分离。其一,制度单独构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将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延伸和拓展,进行了单独的制度设计。其二,资金单独管理。护理保险资金按一定标准从基本医保单独划转,独立建账、单独监管、专门使用。其三,保障内容相对独立。不同于基本医保以保障住院治疗为主,护理保
--
险制度重点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四、探索医养结合新型服务模式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态势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疾病谱变化,青岛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分离的问题,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合作,逐步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医养结合新型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对患慢性病、残障、大病康复期、绝症晚期等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水平。**年12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主办的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在会上介绍经验。这表明青岛的医养结合新型服务模式在全国具有率先示范意义。具体来看,青岛的医养结合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模式:
一是医中有养。即盘活现有存量医疗资源,鼓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有条件的二三级公立医院、疗养院开设老年病房、医疗专护病房,或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护理院等医疗服务延伸点,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目前已有18家公立医院实现转型发展。
二是养中有医。即在养老机构中建立医疗机构,两个机构、一门服务,共同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青岛市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医疗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为社会办医留足空间,重点加快发展疾病康复、老年护理等提供专科化服务的医疗机构,优先支持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站)、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增加老年病人护理和康复床位。目前全市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有71家。
本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李沧区社会福利院是一所公办福利院,也是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该院属于养中有医的典型,是青岛市首家成立“医疗门诊”的养老机构,通过门诊大病、长期医疗护理、门诊统筹等,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使老人享受医疗保障政策,后来被青岛业界所效仿。目前该院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正准备进一步申办二级医院。
三是医联结合。即大型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医联体。公立医院一方面为入住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患病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对患急症的老人进行紧急抢救等工作,另一方面派专家到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坐诊、查房,培训医生护士,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养老机构,提高医疗资源的整体效率。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接受公立医院抢救后需要继续治疗的老人。
四是养医签约。即医院与没有条件办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签约,由医院承担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综合服务,或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满足一些小型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老人照料中心的医疗护理需求。承接单位既可以是公办医疗机构,也可以是民办医疗机构。通过签约合作,形成互补、互动、互助、互利的服务合力,提高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水平。
五是两院一体。一种是社会投资人同时投资设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同一法人代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其内部设置、运作模式多数按照医疗机构模式。另一种是乡镇在新建卫生院的同时建立敬老院,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实现“两院一长”,卫生院院长兼敬老院院长,敬老院由卫生院托管。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提高辖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本课题组实地调研的青岛济慈老年公寓、青岛济慈医院即属于两院一体的医养结合机构。这两家机构都是由青岛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利用一个开发项目中的配套慈善用地投资举办,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时投入运营。由于该老年公寓较好的医养结合服务,加上投资方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目前其300张总床位的入住率达到80%,明显高于一般的民办养老机构。
--
六是居家巡诊。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医养结合机构外的老年健康医疗服务和居家巡诊业务。通过建立家庭病床、签约全科医生等形式,为社区及养老机构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和健康体检服务,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医护服务。
五、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成效与不足(一)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成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岛市通过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探索医养结合服务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在养老服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例如,目前有4832名“三无”、低保失能半失能老人享受到每月45—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实施三年多来,共支出护理保险金9亿多元,4万多名参保患者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二是缓解了“住院难、看病贵”,减轻了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医养结合的发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实施,使得失能老人在养老机构或家里即可得到医疗护理,不必去挤住医院,“住院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同时个人负担大大减轻,据统计,护理保险人均床日个人负担4.2元,只有二三级医院的1/77。三是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益。医养结合实践促进了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加上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行,缓解了失能患者的“社会性住院”,减少了医疗资源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的过度浪费,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购买较高医疗护理服务的目的。据统计,三年护理保险支出累计购买了1584.2万个床日的护理服务,而同样的资金只能购买二三级医院普通住院112万个床日。(二)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第一,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目前青岛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医护人员总量、服务能力和政策覆盖等,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例如,在人才方面,医护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般护理人员短缺、社会地位低下、年龄老化、流动性强。从供需结构来看,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的供需错配问题突出。原因在于公办机构服务较好、管理有序、价格较低,而民办机构因为在土地、房屋、设备、人工等方面的成本较高,价格相对较高,许多机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管理也难以到位。
第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社会保险属于国家立法权限,青岛市作为地方无权进行保险制度的突破,只能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进行制度完善,在保障范围和项目上不能突破医保“三个目录”和医疗护理范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能用于支付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费用,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作护理保险基金还受到审计部门的质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行和完善,需要国家对其具体模式、资金筹集及可持续支付能力等加强顶层设计。
第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岛市根据当地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确定了“9073”发展思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了机构建设即其中的“3”上,其资金投入力度明显超过了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投入。而对90%这部分老人,除困难老人外,没有较为完整的支持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单薄。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面向低龄、能自理老人,而对那些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不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处于建设30处示范点的阶段,需要进一推广、完善功能和提升服务。
第四,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调研发现,本应发挥政府兜底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目前没有建立老年人需求评估机制,造成大量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入住其中。这既导致许多高龄、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兜底保障,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也造成公办机构与民办机构功能
--
区分不清,形成不公平竞争,公办机构依靠政府大量投入形成优质低价服务,挤占民办机构正常发展空间。
第五,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在土地方面,有机构反映,租用城郊农村集体土地所建房屋由于没有房产证,根据现行相关规定,卫生部门不予准许开办二级医院,导致该机构医养结合发展受到阻碍,机构入住率大受影响。在融资方面,目前慈善用地无法抵押贷款,影响民办机构扩大和改善服务的能力。在人才方面,民办机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体制机制障碍,由此造成人才引进难、队伍不稳定。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加上许多民办机构长期亏损,已经影响到社会力量投资机构养老的积极性。
六、启示与建议(一)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启示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应积极主动,大胆推动制度创新、模式创新。面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体现出积极应对、抓紧行动的态度和思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不仅夯实了当地养老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改善了当地养老服务,而且为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青岛市在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过程中,政府都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政府购买服务、对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和床位补贴、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补助等,同时吸引了许多社会投资。正是青岛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所积累的政府财力和社会财富,为制度创新、服务完善提供了根本的经济支撑。
第三,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其“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职能。在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通过制订法规、出台规划、创新制度、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加强监管等,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推进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行护理保险费用“定额包干、超支不补”等,都反映了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思路;推进护理保险城乡全覆盖等举措则体现了政府“促公平”的职能。
第四,应创新供给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和活力。青岛市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养老服务,倡导公办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的财政补贴、土地保障等举措,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促进了政社合作,使社会力量成为当地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扩大了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二)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第一,理清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职能定位。公办养老机构应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无子女、失能、高龄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应坚持经济实用原则,避免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根据老年人需求等级匹配相应的基本养老服务。通过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依靠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养老服务供给的增加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推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从银行信贷、债券融资等方面,创新养老服务发展金融支持政策。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用地支持政策。强化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医养融合服务。解决民办养老机构人才职称、待遇、培训等问题。
第三,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
--
保障责任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原则。采取社会保险保基本、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避免低收入人群难以覆盖的问题。在资金筹集上,建立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适当补贴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从中长期看,应通过国家立法将长期护理保险单设险种,将医疗和生活护理全部包含在内。现阶段应加强地方试点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四,大力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满足各种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协会等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建设。培育发展社区老年人互助组织,支持社区互助式养老。鼓励发展养老社区,开展对老年人集聚区的适老性改造。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力度。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促进供需对接、提高服务水平。
主要参考资料:
1.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养老服务发展总体情况》,**年6月。
2.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六种类型全面覆盖不断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年6月。
3.青岛市财政局:《人口老龄化对青岛市社会保障能力影响及政策建议》,**年6月。
4.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青岛市探索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年6月。
5.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编:《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月。
(篇三)
为加快推进**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该县民政局党组高度重视,及时组成专题调研组,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该县养老服务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该县城关镇康寿乐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情况,走访相关人员,广泛听取意见,经过认真分析梳理,形成本调研报告。
**县老龄化状况及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县老龄化状况:**县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11.6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3.7%;全县空巢老人近5万,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与全省全市相比,**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自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生政策,相当部分家庭已呈现“四二一”模式,养老责任很重。
**县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目前,**县全县共有养老机构18所,床位1338张,入住946人。其中农村敬老院15所,床位1128张,入住五保供养对象791人;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3所,床位210张,现入住老人160人。
**县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从调查和了解的情况看,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县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养老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当前老龄问题相对隐性化,在某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层面,对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将养老服务工作提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老龄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经费不足。目前,**县还存在老龄机构不健全、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老龄事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缓慢,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目前,城区老年公寓床位数
--
仅有150张,远远不能满足城区老年人对养老床位的需求。同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多条件较差、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此外,**县至今还没有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致使**县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基本上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参与度不高。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滞后,工作力度需加大。目前**县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当滞后,社会养老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空巢老人开展的谈心、聊天、文化娱乐、助养送餐、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几乎仍属盲点。
养老服务人才缺乏,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县为老服务队伍大多数从业人员是从社会上随意招收的,基本不具备专业管理、护理知识,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养老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大,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由于养老服务不仅涉及部门多,民政部门在协调管理中显得人手不足、力量单薄。各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此外,**县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影响着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二是健全工作机构,加大资金投入。三是重视发展养老产业。四是强化政府在养老事业中的主导作用。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县应认真贯彻落实许昌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许政〔**〕52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县实际,尽早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一是落实民办机构补贴制度。二是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三是逐步健全高龄补贴制度。四是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五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深化资源整合,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当前,要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二是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三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各单位的生活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开放,不断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一是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二是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动员广大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洗衣、打扫卫生或陪医、陪护等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
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既要加强监管,又要帮助其完善提高。对条件较好而未登记的,应及时组织验收,纳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能够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
(篇四)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榆林养老服务业发展步伐,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先后外出学习考察和通过不同方式对12县区调查研究,就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老龄化基本情况
按照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为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用标准,榆林市已于200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
--
化情况有六个特点:一是老龄化程度高。截至**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37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4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4.24%。其中60-69周岁26.78万人,占比56%;70-79周岁15.26万人,占比32%;80周岁及以上老人5.96万人,占比12%。二是老龄化速度加快。2000年时,全市0—14岁的人口为93.86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17.27万人,到**年时分别为53.36万人、24.79万人,10年间老幼比由1∶6缩小到1∶2。老龄人口增速明显快于人口增速。据此态势,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市老龄人口将超过60万,显然,我市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三是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而2000年我市人均GDP只有3264元,不到1000美元。四是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全市老龄人口中农村留守老人12.9万人,占老龄人口的26.9%。其中空巢老人8.8万人,占留守老人的68%。五是养老服务压力较大。目前,全市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7.4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15.6%。六是县域老龄化程度不平衡。我市北部县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批南部县区年轻劳动力前去务工,客观上加剧了南部县区老龄化程度。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高龄化、“空巢”化不断加快,全市“失能老人”越来越多,“未富先老”问题日显突出,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日趋强烈,如何在“家庭小型化”的社会形势中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状况。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场所122所,床位数10716张,60岁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22.3张。入住老人7178人,床位利用率达到67%。按经营主体分,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有65所,集体办的养老机构有46所(全部为农村幸福院),民办养老机构有11所。按服务对象分,服务城市“三无人员”的社会福利院有6所,收养老人846人;服务五保户的敬老院有54所,收养老人4166人;服务复员军人的疗养院1所,收养老人38人;服务老红军的光荣院3所,收养老人45人;服务军队离休干部的军干所1所,收养老人48人;服务农村老人的互助幸福院46所,收养老人1414人;服务社会老人的老年公寓(护理院、养老院)11所,收养老人621人。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一是从服务体系建设看,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模式。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市主要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机构养老模式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有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全方位服务。二是从服务方式拓展看,除机构集中养老外,针对城镇和农村老人的服务正在延伸和完善。其中,针对城镇老人,主要有日间照料、助老服务、养老信息服务三种方式。日间照料中心,是居家养老最重要的补充,虽然全市142个城市社区目前未建成1所,但该项建设已列入计划,拟建19所。助老服务中心,全市已有榆阳、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绥德、米脂、子洲8县区成立。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聘助老服务人员,为城区内孤寡老人、子女残疾智障老人和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打扫卫生、洗衣服、帮助老人买米面油等)和日常探访。**年3月创办的榆阳区助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发展到95名服务人员,服务124户177名老人。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日间照料为主的农村互助幸福院,主要为本村70岁以上有自理能力的空巢、独居又自愿交纳一定费用的老人提供吃饭、娱乐等日间服务。神木县沙峁镇老年幸福院**年6月运营后,已有60位老人入住,老人每天仅需缴纳5元费用,即可在院内吃饭、洗
--
澡、娱乐。二是邻里互助,**年全市出台邻里互助试点方案以来,到**年已发展到157个村,服务农村老人上千人。
(三)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情况。从设施情况来看,市级、县级福利机构和部分民办机构设施比较齐全,基本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但乡村一级的设施就比较简陋,有些村子只能帮助老人解决吃饭问题,住宿和娱乐设施无力建设。从入住情况来看,全市各类公办福利机构供养的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有5012人,集中供养率为26%,这部分人的入住经费来源,主要是五保供养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城镇低保资金,人年均补助5000元左右;民办收费养老机构收养老人621人,床位利用率仅为33%,而且只有靖边县爱心老年公寓和定边县康乐园老年公寓两家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182名。村集体办的农村幸福院,目前床位全部利用。从经营情况来看,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政府和民政部门在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所以大多数运营情况较好;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投入大,入住率低,大多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严重的阶段,运营非常困难,如靖边县沈秀丽办的爱心老年公寓,目前年运营亏损达400万元;村集体兴办的农村幸福院刚刚起步,深受农村老年人欢迎,但经费没有保障,随时有“断顿”的可能;农村邻里互助试行效果良好,但没有持续投入,目前已经处于半停顿状态。
(四)老龄人口保障投入情况。一是实施贫困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市有享受城镇低保老年人11323人,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327元;享受农村低保老年人33705人,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145元。二是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生活得到保障。全市城镇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月人均供养水平为800元,分散供养的月人均供养水平为500元;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年人均供养水平为5200元,分散供养的年人均供养水平为4700元。三是老年人看病得到保障。99%以上的农村老人参加了新农合,医疗费用能按规定比例报销。四是老龄优待政策得到执行。**年全市70周岁以上的21.22万老年人享受到生活保健补贴,补贴总金额达1.7亿元。五是城乡养老保险标准提高、范围扩大。**年达到1260元,高于全省水平。截至**年9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154.95万人,参保率达99%。六是残疾老人受到关爱。每人每月可享受50元生活补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无论是从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设施规模,还是从养老服务的形式、水平都与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及中省的目标要求都有相当差距。
(一)养老服务思想观念陈旧。从政府层面看,不少干部片面认为养老是慈善事业,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朝阳产业”;认可家庭责任,却没有认识到也是政府职责所在。从民间层面看,一是受“有儿有女不进养老院”的旧观念影响。目前我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虽然只达到每千名老人22.3张,但仍有近33%的空床率。这里除了购买力不足,观念是重要原因。二是老人自身“重积累轻消费”,同时很多家庭不重视老人消费,“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厌”。凡此种种,我们看到一种落差:老龄化来了,老年服务市场没有发育起来,已经进场的民营养老机构在亏损的困境中挣扎。
(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数量少、覆盖低、设施不全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全部供养对象的需求,更谈不上满足其他老人养老需求。全市有社会福利院6所,12县区中有7个县没有。
--
全市有县乡敬老院54所,平均3个乡镇1所。全市有46所农村幸福院,平均117个村1所。全市142个城市社区没有一所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养老力量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仅11所。
(三)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的居家养老,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托和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项目短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仅有2家接纳机构。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几近空白,邻里互助试点难以为继。城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数量少,护理条件差,医疗设施简陋,远不能满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水平低。一是养老服务覆盖率低。全市122所养老机构仅有床位10716张,所均87.8床。60岁以上老人每千人床位数仅22.3张,且入住老人7178人,床位利用率仅为67%。46所农村幸福院仅有910张床,院均20张,12.9万农村留守老人每千人仅有7.05床。二是服务内容层次较低。目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仅仅是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对老人的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严重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养老需求难以满足。对一般老人来讲,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收费高又住不起。特别是对最需要养老服务的7.48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全市能够接纳的机构严重短缺,服务覆盖率仅为0.24%。
(五)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缺乏。一方面现有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培训,无法达到专业护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无法支付较高人员工资,加之受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养老护理又脏又累、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稍有条件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专业人士不愿从事护理老人的行业,导致护理员不足,专业护理人员难招,定边爱心护理院最小的护理员71岁。
(六)养老服务投入明显不足。近几年我市投入公办机构建设经费2.6亿元,投入民办机构扶持资金227万元。市级老龄事业发展经费和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均列入财政预算。**年、**年、**年分别安排养老事业经费80万元、176万元、176万元;**年、**年分别安排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365万元、730万元。但**年我市“两项资金”目前只安排200万元,下滑幅度较大。各县区的资金安排也是从无到有,逐年增加。面对刚刚起步的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财政投入明显不足。
(七)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事业社会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依赖财政投入。近年来,国家为发展养老服务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本意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年服务业,为政府、社会、家庭分忧,但是有关政策都属于指导性文件,到基层不好操作,落实困难。同时,养老服务业本身投入大、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高,加之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大多数有投资意向者仍然持试探、观望态度,实际参与投资者寥寥无几。
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认识,高点定位,把发展养老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仅是一项惠泽全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首先,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构建社会道德高地,提高人文素质,破解“榆林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落后地区”难题的需要。其次,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榆林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养老服务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涉及看护护理、医疗康复、旅游、文化等多个行业,并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机械等有明显的带动效应,是拉动内需并推动GDP增长的有效手段。第三,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解放生产力,优化劳动力结构,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第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幸福指数,加快榆林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紧制定加快榆林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当前,我们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要将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服务设施建设、中介组织培育、服务主体扶持、公共财政保障、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保障托底作用。市级建设完善1所500张以上床位的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每个县(区)要建设完善1所300张床位以上的中心敬老院。按照镇村改革的规划,邻近几个乡镇要依据实际,建设完善1所区域敬老院。在农村要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等,建设农村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机构,力争3-5年农村幸福院覆盖所有中心村。二是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标准的,要限期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配备养老服务设施。要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推动老年人家庭和公共无障碍设施改造。三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要建设完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能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应急救助等服务产品的各类企业和服务机构集群,形成“信息平台在城市、服务网络遍城乡、呼叫终端在老人”的服务格局。到2020年实现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四是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链。在老年产品、老年介护
(护理)和生活服务、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老年金融和保险、老年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要恰当定位宣传和营销战略,研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培育老年人消费市场,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三)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要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也不现实。必须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项目支出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运营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准则,公共财政投入向养老机构体系建设倾斜、向投资引导项目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发挥好财政资金投资引导、保障托底的作用。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不断拓宽养老服务方式,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根据公益性等级,采取用地保障、信贷支持、税费优惠、项目对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承包租赁、合作经营、参股入股、--
购买服务、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对兴办和提供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及服务的民间资本采取分类扶持,拓宽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通过政策扶持,形成投资洼地,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企业等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投入。三是盘活社会闲置资产,增强产业投资效率。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利用闲置的医院、厂房、校舍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等设施资源,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兴建、扩建或改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幸福院等。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捐资捐建活动。通过弘扬敬老美德,提高全社会慈善意识,创新劝募和捐赠方式,开通多种慈善捐赠渠道,扩大老年人福利资金来源,同时鼓励一切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发扬服务和仁爱精神,积极投入各种性质的老年人福利志愿工作。
(四)拓宽渠道,完善机制,建立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把部分原属于子女承担的家庭养老职责延伸到社会承担,从而满足多数老年人居家安度晚年的需要。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或养老服务中介组织为“三无”、“低保”、“重点优抚对象”中的65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服务。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社区要积极协调、调动现有财力、物力、人力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开展养老服务。同时,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监督。三是引进企业的社会化服务。通过企业运营为社区中的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有偿服务。养老服务实行有偿和无偿收费,由政府定价,企业通过无线手机呼叫、联系相应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等运作方式来满足居家老人各种服务需求。四是开展广泛的志愿者服务。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不定期为居家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拓宽服务领域。五是鼓励现有的民办中小型养老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站
(中心)建立联动或连锁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使之能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有偿上门服务和日间送托照料服务,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效能。
(五)强化监管,注重引导,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政府应该承担起养老服务业的引导和监管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形成规范成熟的养老服务业市场。一是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及评估评审制度,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入住公办养老机构和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资格、财政资金补助对象资格等开展评估评审。二是加强法律监管。要对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等制定统一的、规范的行业标准,实行年检制和等级评审制。探索和尝试通过商业保险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化解养老机构服务风险,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大舆论监督作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掌握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已出台优惠政策的情况,对其进行日常的考核、检查,并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六)专业培训,规范服务,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快老年服务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一是要加强专业护工队伍的培养。依托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绥德卫校等教育资源,开设养老服务专业,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积极开展老年保健、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技能培训,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输送专业人才。二是要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经过认定的养老机构,持证上岗率应达到100%。由政府免费提供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至少要在养老机构工作5年以上。三是提
--
高从业人员待遇。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按政府公益性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人员待遇。四是要推行志愿服务制度。加快培育社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动员、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志愿者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探索“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自助互助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探索建立爱心企业与养老机构挂钩帮扶机制,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五是要加大老龄专干的配备。到**年力争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全部配备。
(七)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切实把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领导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展养老事业的根本保证。一是把养老服务业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借鉴齐齐哈尔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验,以创建老年友好城市为抓手,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老龄或民政设专门负责的办公室。由主要领导抓总,定期分析建设进展和存在问题,研究推进加快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各部门的相关任务要求。二要强化工作协调机制。给专门负责的办公室配强领导、配足编制、保障经费,发挥好规划实施、组织协调、落实任务等作用。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政府抓总牵头,老龄、民政、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卫生、住建等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加强养老服务工作考核。确保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篇五)
**年,**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市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程度加深,未富先老、空巢留守、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明显,养老形势严峻。尽管“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前期,**市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托底养老保障得到加强,居家养老开始起步,老年文化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市、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管理服务理念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市养老服务业水平不高,层次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切实解决制约**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件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做好养老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布局。一方面,应加大公立养老机构的建设,健全完善财政投入、统筹城乡、人才培养、老年文化建设等制度机制,打造一流的养老服务软环境。另一方面,应结合**市红色旅游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以“避暑游”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业产业集群。坚持“两条腿”走路,逐步形成养老事业科学发展格局。
一、**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贵州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8.21%,据此可以判定,贵州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市是本次抽样调查的一个样本,可认为,**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笔者收录了**-**年四年全市老龄人口的相关数据(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年到**年,全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逐年增加,且老年人口增长率较高,60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9%,65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9.2%。从**市**-**年老龄人口统计柱状图(图1)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变化走势。
(二)未富先老形势严峻。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人口老龄
--
化的发展速度,资料显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3]。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省于**年进入老龄化社会[4],同期**省全省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5],按**年底汇率计算,折算为2689亿美元,人均GDP约3000美元。**年,**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按不变价格计算仅742亿元人民币[6],折算为92亿美元,人均GDP仅1268美元。由此可见,在人均GDP较低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养老形势异常严峻。未富先老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随着人口结构走向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阻碍了**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其次,养老负担的加重,倒逼财政增加投入,影响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难以得到有效的照料,老年人群体不安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加大。
(三)空巢留守较为普遍。**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外流户籍人口较多,忽略少数外地户籍人口常住**市的情况下,可得到公式:外流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按此公式计算,**市**年至**年外出流动人口数,分别为102万人,123万人,150万人,161万人,159万人,164万人。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省外出流动人口中,15岁至50岁人口人口占80%以上[2]。如果再加上51-59岁外流人口,可判定,**市外流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空巢和留守现象之严重。与空巢化一样影响养老因素的,是家庭的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这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的不断细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社会人个性差异越来明显,利益诉求多元化,家庭聚合力降低,家庭规模变小。从笔者的经历发现,现在很难找到四世同堂的家庭,家庭人口超过6人的也少之又少,从统计数据上看得更清楚,从**年至**年,**市户籍人口户均人口数从3.63逐年下降至3.3(表二)。二是少子(女)化。导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社会逐渐迈向现代化,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孩子的抚养成本倍增,抑制了家庭生育子女的需求。三是家庭伦理的变迁,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异地置业的需求增加,加之房价物价的上涨,中青年承担了较重的生活成本压力,不但难以向老人们“输血”,可能反而需要老人们接济,老人逐渐沦为家庭的“剩余价值”提供者,传统
“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反向为“养老防儿”的趋势。事实上,空巢化也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集中体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很多老人失去家庭的庇护,直接裸露于社会发展变革风险冲击之下,扶养赡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来补偿。
(四)高龄化、失能化比例较高。**市高龄人口数量大,比例高,且高龄化绝对数量逐年加大(表三),**市**-**年75-79岁年龄段老年人口分别为103329人,121949人,133444人,145961人,这些老人在5年内将全部进入高龄,老年人口加速进入高龄化。**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估算,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估算方式:一种是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的比例估算,**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7],按此比例计算,则**-**年**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7.6万人,19.6万人,20.1万人,21.7万人。另一种估算方式是将失能半失能老人简单地统计为80岁以上老人和60-79岁残疾之和,按此种估算方式,**-**年**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2.6万人,14.1万人,14.7万人,17.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5%,13.7%,13.9%,15.3%。不论按哪一种计算方式,**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数量大、比例高,从变化趋势看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
表三.**市**-**年高龄、60-79岁残疾老人统计表
年份80岁以上老人(人)占老龄人口比重(%)60-79岁残疾老人人数(人)占老龄人比
二、**市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是**市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年以来,**市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市县政府加大投入,加快了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的步伐,全市共投入资金8.6亿元,其中,省级2.5亿元,市级1.2亿元,县级4.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210所(**年实现全覆盖),建成后床位可达2.47万张,加上其他养老机构1460床位(福利公益性养老院2个,床位数55张;老年公寓5个,床位数494张;民办养老机构8个,床位520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6家,床位391张)。另外,争取中央投资2300万元,用于实施**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楼(300张床位)和汇川区养老服务中心(200张床位)项目。**年在建项目建成后,**市总床位将达到26380张床位,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87张。
(二)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进城镇居民参保参合,有87.7万名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推行高龄补贴制度,**市**县等7县(市、区)每位80岁(90岁)以上老人每月平均补贴100元以上。老年人医疗保障得到落实,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覆盖城乡、无缝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由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3436个村卫生室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直接为老人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的内部医疗机构纳入全市的医保联网结算,方便老人看病。目前,全市共有72家养老机构实现医保联网。提高老年计划生育家庭保障力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每人每年1200元;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本市户籍公民,在退休时给予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积极扩大法律援助受援面,**年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594件,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700起。开辟了老年人办事绿色通道,部分窗口单位和各医疗机构开辟了老年人办事窗口。
(三)托底养老保障社会效益显现。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分散供养现金供养水平达到3363元/年,集中供养达到6158元/年,确保了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1%。目前,**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12943人享受城市低保,占城低保总数的19.5%,低保标准达到平均353元/月;60岁以上老年人有2**6人享受农村低保,占农低保总数的39%,保障标准平均达到1712元/年。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力度,市政府印发了《**市星级农村敬老院评定标准》、《**市星级农村敬老院评定暂行办法》、《关于印发**市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和规范的通知》(遵府办发〔**〕177号)等文件,开展“星级农村敬老院”创建活动,**年,全市有33所农村敬老院被评为星级敬老院(其中,四星级5所、三星级17所、2星级11所)。
(四)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探索起步。目前,全市共有30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年可提供28800人次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立日间照料床、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医疗保健室,为每天来中心的老人提供免费义诊、日托午休、图书阅览学习、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社区老年健身娱乐设施不断增加,**年新建社区健身场所63处,农村健身点75处(其
--
中乡镇健身点14个);每个社区健身场所投放价值3万元的12件健身器材;每个农村健身点发放3万元现金和价值1万元的健身器材。
(五)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全市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市首届十佳敬老之星”、“敬老文明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评比活动,举办“欢度重阳,乐唱红歌”等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目前,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159个,其中市级老年大学1所,各县(市、区)老年学校26所,街镇老年学校131个。开设老年健康保健、书法、摄影、舞蹈、合唱、摄影、太极拳、电脑等20多个专业的老年课程,**年参加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学员人数达到5.6万人次。老年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年,由**市老龄委办公室组织参演的黔北花灯《十谢共产党》,在全国推荐的30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红叶风采》15个参演节目之一。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功能,实现老有所乐,全市共有老年协会1569个,其中城市老年协会310个,覆盖率96%,农村老年协会1569个,覆盖率92.8%。
三、**市养老事业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养老服务机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截至**年年底,**市共有养老床位数13146张,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1.5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50-70张的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省**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张[8],**省截至**年3月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5.3张[9]。**市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更加滞后,中心城区只有2个老年公寓(公办民营),2个养老院(民营),床位共计348张。且设施规模小档次低,保障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只提供简单生活服务。护理康复、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亟待加强,不能适应有入住意愿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虽然加强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力度,取得较大成效,但农村敬老院一部分用于解决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问题,暂时空余部分可有偿解决有入住意愿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但要服务更多的老人缺口较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因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起源于建国初期为快速发展重工业而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分割体制,深化于改革开放后计划与市场对农业农村双重的“剪刀差”和“寻租”[10]。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城市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则形成了“土地+家庭”的保障模式[11],公共财政主要投向城市和城镇居民,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建设在城市。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严重削弱了“土地+家庭”的保障模式,家庭功能弱化,相当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艰难。在部分农村,老年人实际上仍然发挥了家庭中重要劳动力的角色,当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时,晚景凄凉。需花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社会养老管理服务理念滞后。政府、社会、个人对养老准备不足。政府未建立起足够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部门合力,兑现和落实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政策。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办理供电、供水按市民用水价优惠时,相关部门以没有接到上级文件通知为由而拒绝办理。社会观念上对集中供养接受程度不高。财政投入机制欠缺,居家养老工作没有专项经费,运营艰难,**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公益岗位的服务人员,现在是只出不进,人员越来越少。养老服务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服务仅仅停留在“一张床、三顿饭”的低水平层面,工作人员既当管理人员又当护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提供优质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医疗保障服务等现代化养老理念几乎还是空白。
--
(四)专业化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匮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目前养老院护理员普遍年龄偏高、文化偏低、专业培训欠缺,专业技能不强,又因养老护理员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责任要求高、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专业技术人才不愿从事该项工作,进而影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同样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失能、智障、慢性病老人的专业化护理人才更是缺乏。全市从事养老护理的近千名人员中,仅有20多名从业人员具备养老护理员资格,护理资源严重不足。
四、下步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颁布后,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全面开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政策措施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涵盖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执行好这个文件,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将原则性的条文变成更符合**市实际,更有操作性的做法和经验,是**市近期必须要开展好的工作。**市应抓住制定贯彻落实国发[**]35号文件实施意见的机会,前瞻性地规划未来10年到20年**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蓝图,力争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发展提升到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养老事业作为朝阳产业培育,以此撬动第三产业发展。坚持保基本与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规划好公立养老机构选址、布局,在保障好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养老的同时,推进公办民营、私营等养老模式发展,以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繁荣。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助推产业化。
(二)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集群。由于养老服务业是微利行业,养老服务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回报慢、周期长的特点,加上政策的落实不到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公平竞争环境的缺乏等因素,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意愿并不强烈[12]。现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规模小、档次低,发展状况不好。破解民间资本不愿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瓶颈问题,关键在打造养老服务、医疗护理于一体养老服务产业集群,通过规模化、分层化、多样化,有效扩展和激发老年消费,形成具有良好盈利模式的产业链。具体来讲,可依托**市良好的气候资源,以现有汇川区、桐梓县、习水县等地开展避暑游为蓝本,通过加大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招商引资,打造辐射区域甚至全国的养老服务基地。只有加大产业化培育,才能形成“投入—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轨道,在开展收费性、服务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市就业工作,实现服务业引领的新型城市。
(三)大力开展和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一种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方法[13]。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观念传统等诸多因素,在**市宜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国发[**]3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说明居家养老的架构是建立起“老人—社区—服务人员”的三级互动模式。居家养老的生命力在于“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规范化是服务人员根据行业标准实施服务行为的必然要件,个性化服务是能得到老人们认可和参与的重要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应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放任,简单地认为居家养老就是老人居住在家里养老,无需提供服务,另一种是包办,用机构养老的思维来操作居家养老。笔者认为,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政、物业、日间照料、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医疗卫生、通讯服务、电子商务等。要加强制度创新,争取部门协同,整合多方资源,为老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大老年人的救助救济力度,--
为部分不能纳入五保供养但养老确实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救助救济。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新模式,关怀城市流动老人居家养老。
(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政府应不断转变职能,从无限的包办型政府转变为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要破除部门利益壁垒,在加强购买服务的同时,加强对购买服务的监管,做好监督管理者的角色。能开展、适合开展购买服务的工作,尽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以提高政府效率。一般来说,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可以有四种模式:授权委托模式、直接资助模式、补贴模式、服务合同模式等[8]。**市目前虽开展了部分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如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每年资助1000元,多数县(市、区)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高龄补贴等。但是,**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不健全,对购买的方式、条件、范围、规模等没有清晰的界定,购买数量小,金额少,监管措施不明确。**市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选择适合**市实际情况的购买服务模式,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心位置。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国际眼光的养老服务业服务队伍。改善养老服务工作环境,加强服务人员社会保障,提高从业人员待遇,通过定向培养、委培等方式,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培养人才,争取与**医专、**职业技术学校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合作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并引进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与**医专合作,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逐步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六)探索老年人文化关怀方式。探索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充实老年人文化生活,培养老年人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自我认同和归属感。加大培育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义工服务在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
(篇六)
养老爱老服务工程是今年自治区25类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县在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针对弱势群体住房难的问题,集中建设安居富民“养老房”,使农村孤寡老人老有所居。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建成安居富民养老所55个,明年计划实现全覆盖。走进多来提巴格乡马依仓村安居富民养老所,人们可以看见,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的围坐在活动室里看电视、下棋,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唠着家常,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今年,**县多来提巴格乡积极争取并整合国家项目资金和援疆资金,在该乡马依仓村交通便利、居住环境较好的地段,投入56.8万元建成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安居富民养老所,并于今年8月15日投入使用,目前已居住25名孤寡老人。
自安居富民工程实施以来,该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安居富民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更应该关注关心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今年他们在17村等3个村新建了安居富民养老会所。**年准备再建3个村级养老会所。
据了解,**县将安居敬老工程建设列入安居富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2020年将达到六分之一,2050年将达
--
到三分之一,并将一直保持到本世纪末。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掌握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台儿庄区老龄办、区民政局开展了联合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人口老龄化现状。全区现有人口31.3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4.6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9%,高于国际通行10%的标准,已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从老龄人口结构上看,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24720人,占52.8%;70-79岁中龄老年人口14434人,占30.9%;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633人,占16.3%。从老龄人口城乡分布上看,城镇老龄人口5585人,约占12%;农村老龄人口41202人,约占88%。老年人口中,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人员125人,农村五保对象2224人。
2、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情况。目前,全区共有镇街敬老院6家、养老床位1800张,供养城镇“三无”人员98人、农村五保对象1577人;民办养老机构1家、养老床位105张,入住97人。全区共有养老床190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7张。今年以来,全区开工建设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个,目前有10个已建成启用,5个主体工程已完工,1个正在施工,11月底前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完成选址、实地测量、平面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正在办理立项、环评、能评等手续。项目规划占地84亩,设计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1500个床位,将建成集老人赡养、托养、寄养、康复、保健、娱乐和孤残儿童康复救助、抚养为一体的高标准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
3、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办养老机构投入不足,服务功能单一。全区6处镇街敬老院共有养老床位1800张,集中供养老人1675人,集中供养率75.3%,入住率93%。受资金等因素制约,镇街敬老院只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要,仅限于“吃得饱、穿得暖”,精神娱乐活动较为匮乏,大病医疗难以保障。同时,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社会寄养、代养老人和照料、康复等服务。二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由于用地紧张、政策不配套、先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原因,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全区仅有邳庄镇陈塘社区天主教堂1家民营养老院,建有养老床位105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三是护理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全区6处镇街敬老院共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72人,其中经过专业培训的38人,平均1个护理人员要护理23名老人。护理人员不足,致使有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既当管理员又当护理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四是农村社区规划滞后,制约村级养老机构发展。当前,国家和省市鼓励养老机构建设,对镇街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但由于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滞后,导致有些项目无法实施。五是传统观念束缚养老事业发展。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开家人入住敬老院,儿女也认为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会被视为不孝,这些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以山东省为例,自**年以来,全省老年人口每年都以10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据今年6月份最新统计,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1682.26万,较去年底新增200万人,已占总人口的17.37%。**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突破2000万大关,占
--
总人口的20%左右,呈现在职职工“两人养一人”状况。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并且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养老面临许多难题。从我区来看,独居和空巢老人超过40%,其中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超过5%,许多人生活困难。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每月只有70元,保障水平偏低。
2、家庭日益小型化,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人口流动加快,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目前,全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1/3,家庭平均规模不足3.1人,“4-2-1”家庭模式日趋普遍,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具体到我区,截止到目前,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分别为24290户、2526户,两类家庭占全区登记户数的26.7%。
3、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民政部长李立国透露,按照国家养老服务发展有关规划,到**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将达到30张,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500万个,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1、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各级养老机构建设。一是抓好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前,该项目用地已确定,正在办理立项、环评、能评等手续,最大的制约是资金问题。由于该项目总投资预计达到9000万元,建议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建设。在具体运作模式上,一是借鉴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的模式,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经营,政府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适当优惠;二是由政府划拨土地,开发商投资建设、经营,若干年后资产归政府所有。该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全区及周边地区中高端老年群体,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提供会员制、秘书式服务,对于我区健康休闲养老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研究确定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早日开工建设。二是抓好镇街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在每处镇街建设1处公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镇街养老床位640张。三是抓好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已建住宅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利用闲置设施改建。
2、积极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五保”、“三无”老人供养经费增长机制,并将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供养经费足额到位。针对老年群体的需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针对老年用品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发展老年用品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培训专业服务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开发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实习和就业。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对从业人员有关家政服务、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发展养老产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把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为下岗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4、健全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土地、税收、运营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如,在用地方面,将养老服务
--
建设项目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对非营利性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经民政部门审核、报经区政府批准后,按照《划拨用地目录》依法划拨用地;对其他养老服务项目用地,按照项目具体建设用途和有关政策规定,在地价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国家和省、市有很多针对养老服务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比如,今年山东省安排5625亩(不含青岛)用地指标,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省财政拿出10亿元财政资金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分别拨付到各级养老机构。
5、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在发展养老产业方面先行一步。如,浙江桐乡去年相继启动了投资100亿元的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休闲产业园和投资170亿元的中国平安养生综合服务社区项目,并提出了把桐乡建设成为“未来中国的休闲养生目的地”的战略目标。要发挥台儿庄古城带动作用,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运河国家湿地公园,着力打造国家生态度假区,积极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产业。同时,发挥生态、区位、成活成本等优势,瞄准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徐州等周边城市,积极打造异地养老目的地。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很多企业包括一些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对投资养老产业有浓厚的兴趣。如,泰康人寿已购置小汤山温泉乡2000亩“试验地”,投资40亿元兴建养老社区;中国人寿则规划构建养老社区“一南一北”格局,北部已在**廊坊拿地超万亩,南部则可能落户海南。我区要依托古城和文化产业园优势,瞄准保险、房地产等企业,积极开展养老产业招商,努力打造精品养老产业项目,促进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互动发展。民规划,资金由政府补贴、上海援助两种途径解决,建筑材料、建房资金由县安居办按照安居富民工程材料和资金拨付渠道和程序统一拨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