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7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7篇

2023-04-30 13:18: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及其人民观

  摘要: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100多年里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以及人民观对这一进程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回顾了人民观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然后介绍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并着重论述了中国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国具有和谐文明、永葆文明精神和生态环境完整性的展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百年历程;

  人民观

  正文: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特别是共产党建立后的百年,已经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体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重要任务。

  首先,论述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普及已经有所推进。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纯度较低的经济发展到高纯度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改善。

  其次,着重论述人民观在百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人民观,其学习和实践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在也被许多学者称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核心原则”。共产党带领百姓,实行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位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文明的“新实践”。

  最后,结合目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进中国特色和谐文明、永葆文明精神、实现生态环境完整性的战略目标的展望。

  综上所述,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人民观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已经有了极大的进展,同时,建设中国具有和谐文明、永葆文明精神和生态环境完整性的展望也有了明确的定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民观已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中去,对于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要把人民观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念、实践和体制机制融入到新时代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不断深化人民观的体系化学习,以弘扬传统文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化理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另一方面,要在政策立法、规划建设、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加强人民观的应用。在政策立法上,要以人为本,诚心诚意为老

  百姓服务,依照人民观的要求,制定以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政策;在规划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依据人民观的精神,把社会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服务人民最大化融入到规划建设中去;在教育科技发展上,要以人民观为基础,将其融入到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推动社会文明精神的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以人民观为核心,应用到新时代发展中,将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念,围绕“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和谐中国”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自然资源保护为支撑,坚持以人民观念为导向,实现“依法治国、民主协商、文明交流、共同繁荣”的光荣宗旨。

  此外,要注重加强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发挥全球生态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吸引更多国际资源投入到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共建共享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应用人民观作为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加强国内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要同时实施“十招”“三大攻坚”,即加强政策统筹,开展节能减排措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开展生态环保倡导活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重要设施、景观绿化工程等为依托,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完善生态环保法规,不断加大惩治力度,治理污染和危害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政府监督,对实施生态环保活动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处罚;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在人民观念的引领下,实行“绿色生活”,以每一个人的行动,构筑健康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首先,要实行节约资源、绿色和有机发展的方针,以建立低碳经济为重点,排放温室气体减少和国土环境保护,实施国家化节能减排政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绿色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衔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一体化。

  最后,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联动协作,通过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和开发环境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的社会生态文明。只有多方面的集体参与,共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才能使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继续为人类提供更多

  的福利。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要深入到大众的心里,从小孩子做起,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活动,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健全环保事业的法治化,建立健全科学的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健全环保立法,提升立法质量,真正做到以法治保护环境、以法治治污。

  此外,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和有效机制,实施有力的技术监督和法律制裁,增强社会责任感,使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环保斗争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做到和谐技术、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环境。

  以上就是我们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手推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构筑美丽宜居的家园。

篇二: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怎样加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全面提升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首先应该把建立科学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党的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依法履行绿色发展责任,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把制度落实到位,形成全党共同去向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

  此外,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加强党的自我约束,加强党的组织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组织管理,对没有落实到位的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严肃追究责任,坚决守住生态红线,促进党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要加强教育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使之真正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激励全社会自觉抵制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一些绿色文化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要加强党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篇三: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2020年+月

  总第35卷第+期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Aug,2020VOL.

  35NO.

  +?生态文明建"?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宫长瑞祁%(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摘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

  导,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

  为指导,打造一支强

  的生态建设铁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多规合一”,时要重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加大违纪违法件的严惩,全方位保证人民生活的绿,美的生

  V【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领导

  根本保证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20)08-0048-05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

  讲话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决定着生态文

  明建设实践的道路和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马

  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习近

  平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指岀政治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的重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党的领

  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的党中央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具有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指导

  V导指明了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本质的特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

  深厚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对生态文明建设实

  习近平强调:“从

  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的本领有适应的强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

  生的重大战略

  上全

  加强党的领

  导。习近平曾在是志上发表《推动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迈上新台一文,在文末重阐述了党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在近日的陕西中习近平也明

  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党的领

  导的战

  义,一,也

  的一面。特别是

  和任务,我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

  面正在上。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繁重任务。”!2叫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现

  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明

  了

  V

  加强党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首先要加强全党的生态

  习,在深化全领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有力

  理解上下功夫,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定盘指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精髓和核心要义,掌握科学的实践观和方法论,提

  战

  维、辩证维、创新维、法治维、底线指导维的能力,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增强攻坚*

  来稿日期:2020-06-04*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项目H准号:18XKS004)的阶段性成果°*

  者简介:宫长瑞(1982-),男,育部高校

  政治工

  创新发

  中(兰州大学)研究员,兰州大

  主义学院副

  授;祁悦(1995-),女,兰州大

  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48

篇四: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生态文明建设与毕节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一,在试验区成立之初,就把生态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把能否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评判试验区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再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对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作出明确定位,毕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更广大区域的生态安全,明确指示,毕节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毕节将沿着生态立市的道路奋勇前行,加大对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一、生态恶化让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毕节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遍布山间的麻窝地,挂在陡坡上的旮旯地,都是些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受到传统“造耕地、种粮食、饱肚皮”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短期生产方式一时盛行,这种乱砍乱伐、毁林毁草开荒等掠夺性生产多年不止。且伴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过度的开荒,导致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的破坏。1987年,毕节地区土地垦殖指数高达

  46.2%,森林覆盖率仅14.94%,水土流失面积达1672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28%。生态恶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掠夺性生产方式越演越烈,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据1985争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全区森林面积为343.47万亩,比1957年的517.2万亩减少173.73万亩,减少33.59%,森林覆盖率由12.84%下降为8.53%;灌木林428.41万亩,比1957年的598.75万亩减少161.34万亩,减少27.30%,林灌覆盖率由1957年的27.49%下降到19.17%。草场资源减少。全区有草场744.97万亩,比1957年的1127.79万亩减少382.82万亩,减少33.94%,草场严重超载过牧,不仅产草量低,草质越来越差。

  第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剧。从20世纪80年代到试验区成立之时,毕节地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4097.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51%。其中剧烈流失面积892.8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33%。由于植被面积锐减,一下暴雨或大雨,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裸露石山和石砾沙滩面积不断扩大,良田沃土面积逐年缩小,土壤贫瘠沙化程度加剧,肥力下降,易旱易涝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76.1%。全地区年平均土壤侵蚀6945.55万吨,这相当于每年毁掉30余万亩土地的活土层。石质山等难利用地已达230万亩,还在以每年2~3万亩的速度增加。几年十几年前还是良田沃土,此时已变成石砾沙滩和裸石山的地方比比皆是,石漠化严重。

  第三,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地索取,导致大自然对气候的调节能力减弱,气候变劣,自然灾害频发。冬天该冷而不冷,热天该热而不热,春干旱、夏洪涝、.秋低温的发生频率提高。六十年代以前,平均五年一重灾,三年一轻灾;七十年代平均四年一重灾,两年一轻灾;八十年代平均两年一重灾,每年有1.5次轻灾,而且多种灾害持续、重复发生,交替袭击,持续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重。

  第四,“三废”污染日益加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在试验区成立之时,全区有4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严重的鱼类已经绝迹。大气污染以烟尘为主,全区工业、乡镇企业和城镇人口燃煤,每年向大气排放的各种废气已达53.4亿标立方米,排放的粉尘1.4万吨、烟尘2.6万吨、二氧化硫1.4万吨,加上农村大量燃烧排放的各种废气,加重了大气污染。赫章县妈姑镇上空每立方米平均含铅粉尘0.055毫克,含氟0.064毫克,硅肺病和氟中毒病

  人很普遍。据织金县测定30个乡的煤样,平均含氟量143毫克/千克,用煤烘干的玉米平均含氟量13.9毫克/千克,氟斑牙患病率达97.1%。大方县坡脚、毕节县林口、河官屯等地每年生产硫磺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废气达4000万立米,含二氧化硫7600吨,凡硫磺烟尘熏染之处,寸草不生,呼吸道病人达70%以上。同时,酸雨次数增多,量增大,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生态恶化的问题,把毕节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拖入了困境。八十年代以来,毕节地区的粮食总产一直在100万吨左右徘徊。1984年是个好年景,总产量也只有121.35万吨,农业人均占有量仅239公斤到1985年下降到91.24万吨,农业人均占有量下降到178公斤,1987年也只恢复到112.5万吨,农业人均占有量也只恢复到217公斤。农业上不去,也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发展,全区商品经济极为薄弱,市场机制极不发育。1987年,全区农业人均纯收入只有182.4元,约有300余万人,60余万农户末解决温饱,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二、生态建设成为破解毕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试验区成立之前,毕节地区严重的生态灾变不仅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而且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危害下游地区。据统计,毕节每年水土流失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量,约有三分之一的泥沙经乌江注入长江,乌江渡电站水库运行4年的坝前淤沙厚度已达30米,为设计50年泥沙淤积量标准。当时国家正在规划“三峡工程”,水土流失造成的乌江水库淤塞引起了工程技术界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岩溶地区的生态建设,1986年9月和1987年10月,国务院在广西南宁先后两次召开滇、黔、桂(简称“三岩”地区)农村经济开发研讨会议。在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三岩”不治、两江难清,必将对长江、珠江中下游这两块中国最富饶、最有开发活力地区的长足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的论断。生态问题成为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多次深入毕节调研,创造性地提出来破解毕节“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发展怪圈的战略构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确立了以“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思路。

  试验区建立后,生态建设经历了

  “停在生态破坏、进行生态修复、到生态资源开发”三个过程。毕节相继制定出台了《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的规定》、《十年基本绿化毕节的决定》、《进一步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的决定》、《加快全区新阶段林业发展的意见》、《退耕还林规划》、《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数十份;大力实施3356、长防长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污染防治、城市绿化、“两土”关停取缔和技术改造等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2年,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8486.75平方公里、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30.6万口、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5亩、粮经比调整到55:45、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3.1%、城市绿化率达到27.13%、石漠化年均缩减率达到1.4%、建成“五园新村”659个、建设幸福小镇51个、新建和改造“黔西北民居”80余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60元,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及森林覆盖率实现了同步增长。

  三、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现实需要。?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独特优势

  省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政策三大优势,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生态优势。青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地球四大超净区之一,这种优势越来越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一是涵养水源。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和黑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二是防沙保土。青海的森林资源少,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三江源地区,与青南地区广袤的草场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江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四

  是碳汇功能。研究结果初步证实,除了高原林地和高原湿地,仅青藏高原的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固定能力就达到1000万吨。

  文化优势。如何在脆弱而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高原人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一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的话,那么对高原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人在自然环境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人应该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尊重自然的轨道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形成了青海传统的民族生态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环保理念和独特的生态观,并切实将这些观念体现到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成为高原人朴素的自然观。

  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直是青海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下,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2005年,被称为“新世纪中国生态1号工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2007年,省委作出了“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致力于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的决策。经过5年的大力推动,“生态立省”正在从一种政府倡导的理念变成全省人民的共识。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推进青海绿色文明崛起。十多年来,国家对青海的大力支持及青海省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业已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政策基础。

  毕节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突破口

  一是大力推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准通过了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阶段。该试验区是在我国改革

  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必须恪守生态公平理念,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经济、有效并且能够吸纳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保护发展模式,让生态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当地百姓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那么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境保护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找到一条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有效结合起来的新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兼顾好生态与生计,做到“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今后要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青海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古往今来,兴衰成败在于人,吏治是关键。政绩考核体系是全面反映领导干部对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的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和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对领导干部表现的客观评价和激励的重要依据,是引导领导干部思想、行动的重要“指挥棒”。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青海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减少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增加对生态保护完成情况的考核。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深入,要逐步建立以生态保护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转变政绩观念和行为方式。

篇五: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第41卷

  第6期          

  城

  市

  学

  刊

  Vol.

  41No.62020年11月      

  JOURNALOFURBANSTUDIES

  Nov.2020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 时代价值

  洪  梅,韩文君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摘

  要:天人关系是中华生态智慧的文脉之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现实出发,推进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化,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毛泽东以改善自然环境为主的生态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观、江泽民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理念、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生态理念以及习近平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发展与实践进展,为生态文明思想完善了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6-059X.2020.06.002文章编号:2096-059X(2020)06–0007–0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接力、积水成渊的过程,每一阶段的文明既是对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又为后人构筑前进的基础。发展就意味着不断往前,生态危机的加剧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都表达了深刻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美好愿景,与当今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相契合,为现代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是进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之源 随着工业文明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历史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化国家,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也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收稿日期:2020-05-20生态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同时他们也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见解与认知,这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是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释、道三家均有相关阐述。中国古代并没有“生态”一词,但中国古人却有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并阐发了丰富且充满智慧的生态思想。不管从什么角度进行怎样的阐述,其基本含义都表达了“人”与“天”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天人合一”“仁爱万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将“仁”看作天地万物和谐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包含明显的“天人合一”内涵。孔子所说“泛爱众”不能单纯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仁义道德,而应将其扩展至世间万物: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要将“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情怀延伸至自然万物。儒家认为自然万事万物都是与人类同根、同源、同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存在相互依存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18YBM0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18YBZ023)作者简介:洪梅(1972—),女,湖南临澧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韩文君(1995—),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六: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生态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

  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过去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

  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在一些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困的地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权威,加强力量配备,并推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

  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篇七: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2020年2月第21卷第1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JournalofYunnanProvincialCommitteeSchoolofCPCFeb.2020Vol.21No.1·成效·启示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孙玉梅(中共玉溪市委党校摘党史党建教研室,云南玉溪653100)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隅。当前,云南省玉溪市以“仙湖卫士”行动为实证,探索新时代党建+环境保护新路子,有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按高质量发展要求,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新领域,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引领作用,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基层党建;玉溪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20)01-0093-05(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意识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部署新要求,玉溪市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保护治理抚仙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意识,贯彻落实“生态立市”的第一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宣誓“保卫”抚仙湖,主动担当挂钩片区治理任务。市、县领导干部开展调研800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320多次,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400余个。(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可持续性。制定出台相关抚仙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治理文件,《深化新时代“仙湖卫士”行动全面构建“全域党建全域生态全域创新”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澄江县保护治理抚仙湖争当“仙湖卫士”行一、玉溪市开展“仙湖卫士”行动的具体做法玉溪市委高度重视,全市党员干部上下同心协力,特别是湖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争当“仙湖卫士”先锋。动三年工作规划(2016年—2018年)》《澄江县争当》《澄江县全面“仙湖卫士”行动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为构建抚仙湖流域集中统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抚仙湖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抚仙湖径流区实行统一展、可持续发展特制订了《》。托管工作方案1.出台“护湖”政策,确保抚仙湖生态保护的抚仙湖是中国第二大深水湖泊,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水质至今保持I类,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约为14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吨优质淡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是玉溪的名片,更是全国的财富。保护抚仙湖,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玉溪市紧紧围绕中央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积极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机制,以实际行动全面推进争当新时代“仙湖卫士”行动计划,确保了抚仙湖I类水质,把抚仙湖打造成生态美丽宜居福地。本文以“仙湖卫士”行动计划取得的成效,探索如何进一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


推荐访问: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 我们党 文明建设 围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