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6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6篇)

2024-09-19 08:48: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为《大学》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故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

  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黎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吴兰振

  《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宋义阔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

  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戚德杰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

  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纪凡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修身正其心,心正则中,身修则和额,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正心修身更是尤为重要,无论是一名员工,还是干部,在对待工作上,对待同事上,对待客户方面,如果心中不正,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将会出现种种的问题,甚至于自毁前程。正如: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身为远通集团的一名干部,在对待客户、员工、同事,如何的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努力学习圣贤,才能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对待客户要诚心诚意,客户就会对我们服务认可,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对员工诚心诚意,那么我们的员工才会与我们交心,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只有对员工有诚意,我们的各项流程制度才会得到更好的执行落实,我们的客户满意度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开展的更加流畅,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要做一名合格的干部,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不断学习创新,努力完成集团交给的各项任务。

  王洪雷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指”大人之学”,王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给我们指出了通达”大人之学”的路径,即:《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诚”为善,”意”为行,要想”诚意”就要”行善”,就要”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样才能致知,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充满正能量的内心逐渐呈现出来。

  工作亦是如此,与岗位无关、与职务无关。认认真真办事,踏踏实实做人,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顾客、对领导、对同事,以善为纲,不撒谎、不埋怨,这是”诚”.生活琐碎,在乎每一个细节,尊重每一滴汗水,珍惜每个绽放的花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是”意”.我们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了才能共赢共享。

  以上为读《大学古本序》时的初感。天气炎热,给心灵洗一个澡,与大家共勉!

  张培芬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文章开始就强调诚意,可见诚意的重要性,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在工作中就是不撒谎、不推诿和埋怨,认真对待工作,尊重领导、同事,重视他人,做好榜样和带头作用。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

  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就是要找到一条回归到这种状态的路径,就是公司现在倡导的回归原点。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文章中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就是充满正能量

  张永排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陈文忠

  又见蓝天

  ——读《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有感

  徐梓萱

  靖江市城中小学六(5)班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没有。”“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见过蓝一点的。”“你见过白云吗?”“没有。”看完《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后,这个六岁小女孩脆生生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回响。

  她所说的,正是书中所描绘的世界:1943年7月26日,大块厚厚的烟幕降落到洛杉矶市中心,明明是白昼,却昏天黑地,能见度只到3个街区以内。当时正值酷暑,热浪之下,”毒气”变本加厉,袭击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甚至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又发生了两起类似事件。警钟已然敲响,洛杉矶已经从”天使之城”变为”雾霾之城”,城市的天空被讥讽为”冲坏了的胶卷”.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洛杉矶人在思索,美国政府在思索,各国的医学家们也在思索。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直到1962年,人们才最终发现”主犯”是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帮凶”是二氧化硫气体,其产生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出的有害物质大量积存在大气中,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毒性更强的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因此,大雾成了”杀人的凶手”.

  真相大白!是光化学烟雾使洛杉矶市民深受其害。而制造它的又是谁呢?是人类自己!如今,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有时候会闻到刺鼻的气味,它们随风飘散,让人无处可逃;有时候会看到高耸入云的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投下一道道怪物般的影子;有时候想观察一下繁星灿烂的夜空,但怎么努力,却看不清那一颗颗灰蒙蒙的小星星。身处闹市的我们,站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上,看到的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却从未想过:如此的车山车海,得排放出多少废气啊!

  洛杉矶在60年的努力和抗争后,已经重现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治理雾霾和其他环境污染,科学家、政府固然重任在身,而我们,也应该成为”环保小卫士”,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管住自己的腿,绿色出行,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动员家人尽量减少驾驶私家车,多坐公交车,既免受堵车之苦,又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管住自己的嘴,坚决抵制烧烤食品美味的诱惑,以减少燃煤的污染;管住自己的手,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平时少用电器,减少能源的消耗,省一度电,就少一份污染。

  让我们一起努力,我相信,天空会拨开层层的乌云,重现那湛蓝的靓影!

  (辅导老师:徐伶)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一)

  杜丽华

  我从7月6号开始阅读《幸福的方法》一书,并且即日晚上开始做练习题。每天晚上要写出5件值得感恩的事。起初我是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坚持写了十天,随后做这个练习只是在脑海里写。我将一直做下去,它能使我增加快乐忘却烦恼。

  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这么认真读书,这么反复读书,并且读着读着就进入了冥想,进入了深刻的反思。我每读一篇都要按要求做练习,并且从深层次对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家庭进行了反思,并且将好的方法运用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养成习惯、表达感恩、冥想幸福、诚实的镜子、打造幸福地图、幸福催化剂等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永远会更幸福。没有人在所有的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幸福是需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终结的句点。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都应该努力做个感悟幸福型的人,即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比较荣幸的是我这个人糊里糊涂的虽然在追求目标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我还是一个能享受当下快乐的人。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虽然没有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也享受了学习、工作、家庭、子女、爱情、亲情、友情等等方方面前的各个当下行动而带给我的幸福。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他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快乐是常态,而痛苦只是小插曲。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明白无论遇到怎样的悲伤、考验或是波折我们都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乐并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而不是金钱和名望。1996年到2013年中我本人就是十分在意名望、晋升等,时常影响到我的幸福感,但只是阶段性和很短时间的不愉悦。自从2013年在武汉大学听了幸福人生课程后,才慢慢地解脱出来,最全然的解脱还是和杜丹老师认识以后。现在读了这本书我又有更深的领悟。

  读了这本书我在深深的反思我的退休生活将如何度过,我原来的目标是服务好父母、服务好爱人、服务好孩子、服务好亲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经过我两年的实践,我确实也享受了当下的很多快乐和幸福,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和爱人孩子在一起的快乐,带孙女的快乐和幸福。但是,这个是不是我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呢?是不是自我和谐的目标呢?这本书告诉我的方法是,一个增加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做的事情呢?我从现在开始要减少不得不做的杂事,增加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让这些喜欢做的事成为我幸福的催化剂,是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幸福。

  总而言之,我们要运用幸福的方法,努力体验当下的快乐,用心经营亲密关系,挤出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幸福更幸福!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二)

  财政局

  张

  锐

  该书的作者为泰勒·本沙哈尔。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在网上看了他在哈佛讲授的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谨慎、严谨又略带羞涩的这个瘦小导师为了给学生们做好榜样,在教授《学会改变》一课时,指导学生应该努力走出自己的舒服区,进入到学习区去。于是以身作责面对八百来号学生穿上他承诺过某一学生的一定会穿的粉红色女士T恤,在哈佛硕大的礼堂里,伴着迪士科音乐来了一场FASHIONSHOW.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这个现身说法的导师当时带给我内心的震憾真是无以言表。

  随后了解到他是一个以色列人,面对祖国长时间的暴乱,以及年少时因为伤痛永远地离开了赛场。人生之旅于他而言诸多坎坷,为何他还可以指导别人怎样寻找幸福?他本人真的幸福吗?带着强烈的疑问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幸福的方法》。

  不留余地一气呵成地读阅完。我陷入了沉思:于我而言,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幸福从医学的角度讲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稀有物质,只有在长时间的努力之后获得某种成就时才会少量分泌,幸福跟多巴胺一样,是一种稀有物质。经过反复的思考,我逐渐理清自己的疑问。

  什么是幸福?这得先说说我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世界在我的眼里是物质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信奉的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要有空气,水和食物才能生存。人生观:在我看来,人死后只有他生前留下的精神财富可以存在。灵魂在这个世上没有生存的土壤。也就是说:生命陨落,油尽灯枯。我不相信前世今生的神话,我更不相信有转世的来生。价值观:对我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是最想得到的?我反复思考过后得出:得到的被珍惜,失去的被纪念,这一生丰富的经历,这一生从无到有的一切。换句话说我认为的幸福就是:为了去经历还没有经历过的一切。

  另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去得到幸福呢?学会发现幸福,学会感恩幸福。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是幸福的时刻。曾经《罗辑思维》栏目里那个有才的罗胖子曾经说过:你要是想创作一个卖水的广告,待在云南是想不出来的,你得先去新疆待三个月,回来就知道云南的水好在哪儿了。如果你想卖新疆的沙漠旅游,就去云南待三个月吧,然后就知道怎么推销沙漠了。这个例子其实讲出了过盛时代核心的商业难题:就是怎么去制造焦虑和渴望,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需求不过就是衣食住行用,()而在现在这个各种刚需都得到满足的时代,遍地都是沙子和水的时代,该怎么样去制造渴望呢?而渴望这个东西难就难在当他不出现的时候,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渴望呀。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事物,没有失去过,你也许并不知道他对你有多重要。但是一旦失去了也许就再也要不回来了。不要把亲人朋友同事对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没有人有责任为你做这做那。学会去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值得去感恩。都能被称为幸福。幸福还取决于心态,不管你此时此刻是开心也好悲伤也罢,过段时间都会平复下来回到你原有平淡生活里的基准值。唯有不断地尝试去经历,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会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基准值。这就是幸福的意义。幸福快乐跟成功一样,唯有去经历,别无他途。

  至此每当我感到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我总会用一句话安抚自己:几十年后,组成我身体所有的碳氢氧都会原原本本还给这个世界,这点烦恼又算得了什么?此生,活到淋漓就好!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三)

  最近加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樊登读书会”,刚开始不以为然,想着也就是推荐书,听听书这样套路的服务号,仗着自己平时也比较爱好看书,跑跑图书馆,捧本书看实在是很惬意的事情,所以一向觉得书还是要自己看的好,听别人讲,有点左耳进右耳出的感觉。某日,上班用眼疲劳,回家敷着面膜闭眼养神,无奈总觉得躺着无聊,便突然想到听听书倒是个不错的主意,随意选了一个很鸡汤的文章标题,《幸福的方法》,嗯,樊老师的声音还挺好听的,接着听……结果听着听着,害的我一个面膜敷了半个小时,我的胶原蛋白啊,估计流失了一

  大碗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确实讲得好听的停不下来。这时候才知道,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听书,简直省时又省事嘛,从此,单身狗的生活不再寂寞冷清了,做饭的时候选一篇听,早上起来放一段,听着书洗脸刷牙,抹护肤品,简直觉得自己棒棒哒。

  听完那本幸福的方法,我挺有感触,也想趁热打铁,写点东西谈下感想,这才不辜负我文艺女青年的称号啊,虽然这顶帽子改成大龄女青年比较合适。

  幸福,一个简直俗的掉渣的话题,这里我就不讲樊登老师在讲书过程中是多么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拍了那么多马屁,樊老师能免费送我一个月的读书会员不,嘿嘿。

  回到正题上,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此时此刻是幸福的呢,有人恨嫁,有人想钱想的发疯,有人天天加班累成狗,有人就算是在度假却也紧锁眉头,所以估计大家能够觉得自己不算不幸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我们慢慢长大,身体越来越强壮,性格越来越坚强,内心越来越强大,我们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柔弱的只能靠父母保护的幼苗,可以说我们的各项能力在长大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但是却逐渐丧失了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对快乐的感知能力。有多少人还记得最近的一次开心大笑是在什么时候,或者最悲伤的痛哭是在哪个时间。

  岳阳楼记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人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我却觉得不然,幸福快乐时开怀大笑,悲伤痛苦时放声大哭,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宣泄来的痛快,这样才能称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以至于到了类似麻木的状态,樊老师讲的真好,幸福的反义词不是不幸,而是麻木。有多少人是这样的状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只剩下三个字,没感觉,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庆幸的是,我还能在我如此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比如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悠闲的看会书,比如将自己的小房间收拾的整洁漂亮,比如最近又学了些新的东西,甚至在上班路上看到天是那么蓝,空气如此清新,都是会让我觉得温暖幸福的事情。

  常常会有人感慨,真想回到学生时代,年轻真好,似乎那个时候自己有多么的幸福,其实这只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抑或是失去的才觉得珍惜,你难道忘了么,那时候你没钱,没有漂亮衣服,没有女朋友,焦虑着毕业后工作的着落,你也经常无聊空虚的整天宅在宿舍打游戏,你确定那时候是快乐的?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生活才是正经事,因为等我们老了,不能动的时候,你肯定会像此刻怀念过去一样怀念你现在的生活,能够赚钱,能够跑步,能够旅行,可惜的是,此刻这么美好的时光,会让你以后念念不忘的时光,却没有让你感到幸福和快乐,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除非你现在能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它才有在若干年后被怀念的资格,不是么。

  不管过去或者未来是多么美好,我们唯一能待的地方只有此刻,现在,那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笑着度过每一天呢,只要你愿意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并且努力去感受它的存在,一定就能够重新获得那些简单却不可或缺的幸福。

  简直又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你喝么。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一)

  ——学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有缘聆听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11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本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吾爱吾师

  很是为朱教授的新教育所感动,买了朱教授的一些书,可直到这个寒假才真正的捧起来认真拜读了一下,收获颇丰。真正最能打动我的是其中一篇诗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现实

  现实工作中,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导致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际是一种身心疲倦;而对同事不愿理睬,有时候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教师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自我身心的伤害,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厌倦目前的工作,从而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采取悲观的态度。情绪上:情绪比较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关于新教育实验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朱教授也很喜欢余秋雨,提到了余秋雨大师的《行者无疆》的游记,我在以前也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是文化人有机生活的写照,有对中国古文化的深刻探寻,有对世界文明发源地,对世界古老文化的寻根膜拜,很喜欢朱教授的读书写作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享受教育的幸福

  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离不开教育

  教育创造新生活

  你如何理解生活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

  你如何理解教育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教育

  你的眼里没有色彩

  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

  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有人面带微笑拥抱每一轮新的太阳

  有人心怀烦恼拒绝每一个美的希望

  拒绝会换得拒绝,拥抱会赢来拥抱

  你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自己酿造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

  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

  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那么,亲爱的老师

  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

  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

  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

  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

  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

  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

  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

  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

  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颜色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件衣服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环境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下角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理念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个态度可以换一种心情;

  换一种口味可以换一种心情;

  ……

  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随时换一种心情。

  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情的时候,我们就成熟了,人就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过程,因为任何改变,都是进步!

  任何改变

  都是进步

  改变别人从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态度从改变笑脸开始

  改变结果从改变过程开始

  改变明天从今天改变开始

  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

  《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改变,其实就是从当下改变你自己,从修身开始!

  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正如你希望看到别人的微笑,可以先将微笑带给他人;当你希望看到城市的整洁,不如自己先来做环保;当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何不先送出温暖,照顾他人?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而是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内心的尘埃打扫干净时,会发现,自己改变了,世界也随之变得美好。其实,改变别人不是目的,而是自然的结果。能拼好人生这张图,身边的世界也随之调正。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能改变的事,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我们自己心灵的重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风或其他什么吹倒和打翻。我们必须明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处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没法改变别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你周围的人也是会慢慢改变的。这个时间也许很长,却是最管用的,并且不会伤害任何人。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天,每一份快乐,都得靠自己去感受,去捕捉。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

  相信自己吧!美好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

  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心灵之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不敢和老师们妄谈我的幸福观和我的幸福,只是希望在创建幸福教育的进程中,在建设“五岳岳峰”的工作中,在我们结伴同行的日子里,我们都是幸福的!

  以此文来开始我们一学期的工作……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了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

  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2)

  榜样。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训条、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4)

  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朱永新在道德教育上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他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虽然纵观他的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刻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行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论的兴趣,老师们,一起来阅读吧!美德人生,我们一起来拥有!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三)

  假期里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

  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幸福与教育读后感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篇二: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500字

  《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一篇序言,作者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这篇文章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问,展示了周敦颐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教育的思考。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自我修养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大学古本序》,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到:“治国安邦者,苟无一法度与一体,同心而共力,以奉其主者,未之有也。然而不幸而天下未有俱具其成者。其故为何?愚之所自以然者久矣。”这句话意味着要想治理国家,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人们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使每个人都为实现国家繁荣而努力。

  其次,藉着这篇文章,我也加深了对自我修养的认识。周敦颐在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认为培养自己的德行和道德品质是功德的根本。只有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在学问上有所造诣。同时,周敦颐还强调了修养的标准:“君子位以达观,观之在中正。”意思是君子应该有广阔的胸怀,以宽容和善良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这种修养既是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通过修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才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影响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大学古本序》还给了我启示,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以致用。周敦颐说:“学之箪食,或未能容,辞之瑣碎,或未能辨,果爾何禅闲之有,而后求诗书之美。”他告诫人们不要空谈理论,而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发现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才能够真正理解学问之美。

  总结起来,读完《大学古本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是人们成长和进步的基础。通过教育,我懂得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德行和道德品质。同时,我也认识到知识追求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和品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在知识的基础

  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同时,这篇文章也教育我们要学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篇三: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把王阳明先生上边的说法倒过来说,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你起码有良心。你的动机起码是良好的,你的动机好,你的`行为将会是规范的,将会是符合法律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和睦了,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大好局面。那么国家在千千万万个和睦的家庭支持下就会会兴旺发达。

  我们的企业也一样,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很好的心性,很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好的工作态度,那还愁企业不能发展吗?

  如果身为老板不休心,老搞歪门邪道,你自己都不正,怎么能影响你的员工,怎么能让社会信任你,最后你的企业不垮才怪呢。

  现在我们共进塾,每一个老板、每一个干部,以及每一个员工都在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实际上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老板修身,员工修身,企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扬光大。毫无疑问。

  坚持两不一善:

  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

  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

  日行一善《大学古本序》读后感3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篇四: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学古本序》则是对该经典的序言,是明代大儒朱熹所写,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并修身养性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在读完《大学古本序》后,我深刻领悟到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将从书中所表达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修身养性

  《大学古本序》中提到了许多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止于至善”的理念。朱熹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当追求高于一切,超越金钱、名利、权力等物质利益的追求。只有通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崇高的品德和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进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此外,朱熹还在文中提到了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追求至善,就需要先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惕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能在道德修养上得到进步。在当今时代,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只为眼前的利益而行。而朱熹在《大学古本序》中提出的这种处事守道的理念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敦品慎言

  《大学古本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敦品慎言。朱熹认为,如果想要一呼百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必须保证自己言行合一。如果我们做出的事情与所说的话不相符,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影响我们的形象。因此,朱熹强调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一致才能让别人信服。

  此外,朱熹还强调了严守底线,不要滥用言论自由。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论一定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不仅不能传播谣言,更不应该损害他人的权利或尊严。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被越来越多人滥用,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谣言甚至可以在瞬间传遍整个世界。因此,在学习和实践《大学古本序》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言论的底线问题,时刻保持良好的语言风格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博学多闻

  通过阅读《大学古本序》,我们可以了解到朱熹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将之引申到学习的层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博学多闻,才能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学习只有不断推进,才能理解世界,实现自我升华。

  在社会发展快速的今天,学习成为了一种必要的力量。而博学多闻则无疑是最有效的提升自我能力、完善自我结构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实现自我升华,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和谐相处

  《大学古本序》还提到了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朱熹认为,没有和睦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在道德修养和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他认为和谐的家庭、团队和社会是对个人行为的最好支持、最有效鼓励,而个人的成长则应当以和谐为前提。因此,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与周围环境和人民和睦相处,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朱熹的《大学古本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阅读书中所表达的内容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学习、理念、行为和社交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能够将《大学古本序》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肯定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深理解,融合自身的经验和前人的智慧,实现自我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所写的一篇序言,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献。朱熹在序中通过对《大学》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人生、学问、修身、致知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引人深思。

  首先,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以《大学》为基础,以它为主线,讨论了人的本性、学问的重要性、修身和明理等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修身和明理。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和不断的自我提高,才能达到修身和明理的境界。朱熹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学问是人生的根本,是伦理道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其次,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提出了“致知”和“格物”的概念,并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致知”是指要以理性去追求真理,要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力图独立思考和寻求真理。而“格物”则是指要用知识去观察事物,要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去寻找普遍规律,以此探索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这两个概念都是强调人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要求人们要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在《大学古本序》中,朱熹对于修身和致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修身是立志于德行的修养,是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而致知则是通过学问和知识的修养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智慧。修身和致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在修身和致知上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通过对《大学古本序》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朱熹对于学问、修身和致知的重视。他通过对《大学》的解释和讲解,让人们对于学问和修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问,才能开启智慧,达到明道的层次。同时,他还提出了“致知”和“格物”的概念,要求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要有独立思考和探索事物的能力。

  《大学古本序》是一篇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对这篇序言的阅读,我对于学问、修身和致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明白了学问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我也明白了修身和致知的关系,只有在修身和致知上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总的来说,朱熹的《大学古本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我深刻地认识到学问、修身和致知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我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知识智慧的人,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篇六: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7月22日从宝华二楼会议室学习《大学古本序》,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完善,"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的古训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管理人员一定会更加赢得员工的信任。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

  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读后感

  "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

  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

  "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

  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读后感、观后感

  "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

  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

  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这次学习大学古本序对诚意之极,至制善而已矣,有了深刻的了解,诚意就是教导我们为善去恶,在以后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去干,提高我们自身修养,改正自身错误,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大学古本序中"至善者,明德、亲民"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就恢复我们心本来的状态,这个过程叫明德,亲民告诉我们遇事要有担当,多关心员工生活、工作,释放出他们的压力,相互帮助、相互成就,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发挥各自的正能量,去掉工作中的负能量,要勇于担当责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去人欲存善念,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读阳明先生讲的《大学》我们要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就没有为之奋斗的意义,人活着就没有精神源泉,所以自我正心修身是我们做万事之本。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古本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这也是前段时间我们集团公司要求学的致良知的根本,用空阔的思想让我们心灵回归最初的自己,用心踏实的为善。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

  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正如我们现在团队当中,所有的工作伙伴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每天都在相爱相杀,但却从来不离不弃。用诚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工作伙伴,对待我们的客户。

  《大学古本序》中一个关键词:"诚意".抓住这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诚心换来不一样的效益,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公司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成就更大事业,真正的体现自我价值。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

  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

  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示弟立志读后感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学习《大学古本序》,明白一个道理: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管理好自己团队,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可以提升团队得战斗力,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根据员工们的特长、爱好及业务能力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综合营销服务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

  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推荐访问: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1000字 古本 感悟 心得

猜你喜欢